客户关系管理已经从1988年前后的概念提升到了人人都关注、特别是具有竞争的企业关心主要话题之一,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企业之间客户的竞争加剧。在70年代,产品供不应求,买粮需要粮票,买布需要布票,买糖需要糖票的时代,根本不存在客户满意,经常会听到人们讲“走后门又买了一斤白糖”,村长经常对民办教师讲“好好干,做好了提拔你为售货员”。现在看来这些好像已经成为笑话,因为现在不论购买任何产品,几乎都有很多的选择,商家想尽一切办法进行促销,争取客户,所以才出现了客户满意、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只要有了竞争,就千方百计想法让客户满意,只有客户满意了,才会有回头客,才会保留住老客户,才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企业才能谈得上做成百年老店。
2000年,最早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总裁班上讲客户关系管理,就提出客户的概念不仅仅是买产品或者买服务的人,而应该是最终用户、企业的员工和供应商,称之为大客户的概念,后来发现这些群体应该成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客户、员工、供应商、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周围社区等,企业如果要做大做强,成为百年老店,就需要对企业利益相关者进行关怀,让他们满意,从而让他们为企业带来更大的贡献。
企业绩效管理自然从平衡计分卡的概念就导入了“企业绩效棱柱”的概念,也就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贡献度、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战略执行的过程、为了实现企业战略需要的能力五个大的方面。这里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满意放到了第一个位置。其实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满意也是分层次的,企业主要的目标是盈利,为了盈利,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做法,在产品供不应求的阶段,产品生产的数量是第一位重要,在产品刚开始有竞争的时候,产品的质量是第一位的,这才有了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理论。当产品的质量几乎没有太大差别的时候,自然就有了销售导向,企业不得不将生产型企业转向到销售型企业,所以衡量企业绩效的主要指标就是销售的数量,这是加大了企业的销售组织建设。当销售也同质化时,企业不得不考虑更多的营销导向,采取营销的策略,利用组合式营销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现在竞争越来越大,客户所能选择的品牌和产品越来越多,这样客户的满意是每个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所以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客户的满意,客户的满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产品,包括产品的独特性、产品的质量、产品的价格、产品的交货时间等;二是服务,包括售前、售中和售后的服务;三是品牌,客户非常关系产品的品牌,因为他们购买产品时,脑子里跳出来的第一个就是他所熟悉的品牌;四是与客户的关系:主要包括与客户的信任关系、购买时的便捷性等关系。所有这些不管是产品、品牌、服务还是和客户关系都是企业的员工来做的,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如何做的和别人的不一样,就需要学习和创新,就需要客户的满意度。
员工忠诚和满意是企业盈利的基石,只有员工乐了,才能老板发了。可是现在的企业老板并不是没有意识到员工乐了,老板发了,而是由于务工人员数量的很大,可是找不到工作,希望对农村生活有所改善的农民工就更多,他们希望通过在工厂里干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养家糊口。他们期望本身就并不高,只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挣得比在农村时多就心满意足了,加之这些年这样的群体数量非常大,就导致企业低工资聘用员工,员工靠自己的体力,无限的加班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可是这几年,工厂越来越多,工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一般出来务工的也再不是原来在农村种过地,受过苦的农民,而大部分都是80后,有一定文化,而且没有在农村受过苦的年轻人,他们到城里淘金,期望再不像10年前务工人员的期望,他们更希望找到一个较体面的工作,而且收入也比较可观。又由于这些年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中国18岁到25岁的年轻人大大减少,所以年轻职工的缺口会慢慢出现,这样就像多年前产品从供不应求到供需平衡,再到供大于求一样,企业员工的需求会成为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企业不容易找到价廉物美的员工,这样企业不得不提高员工的待遇,加强员工的关怀,使得员工满意,留住有用的人才。否则,企业招到合适的员工也会成为企业的主要问题。当然从劳务市场的供大于求,到互相平衡,再到供小于求(年轻人的减少、学历的提高、待遇要求的增加)需要一个过程,但是也许不需要20年,中国的劳动力就会成为一个不小的问题,这样中国制造的成本也就会自然提高。这是企业不得不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高科技型、高端产品发展。也许这样对企业的转型和规范管理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个企业对员工的关怀自然就变成企业的主要问题,也就不会使企业的盈利在不断增加,但是员工的待遇却一直不变,或者根本不成比例。也许有人讲,现在企业都是在资本积累期,只能将利润用来扩大再生产,这在当前可能是对的,但是慢慢地会受到很大的挑战。企业不得不将员工的待遇问题,员工的满意度问题放到企业的主要地位上来。只有得人心者的天下,凭着剥削可以得一时,凭着买人心可以得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