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天倒数第7天:生与死的过程


    从阿勋4月8日生日那天开始,21天开启课程、7天禅堂课程、提问课堂,到 628,总共八十一天,在暂时告别之际,说一些“今天”的我的思考吧,

   几千年前有人说,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其实,一个人两次下河,河是两条,人,也是两人。

   以下这些是,今天,在我的思想深处,我确认的部分观点,但是,以后是否还有变化,当然有可能,换句话说,我能确定的就是“我无法确定任何事”:

 

   我看下面这些话,觉得很多都是废话,但是我也知道:任何作为知识的真理,对于没有体验的人来说,不是真理,体验到的才是,对真理的理解,是体验到,而不是知识。

   开启前,我也以为我都懂得很多道理,现在,我不这么想。我什么都不是,当然也就什么都不确知。

   知识不是理解,理解和知识的差别,有时是生死之间的距离。

    特别注意,这里的词汇,是根据阿勋的词典,人们之间的沟通之所以有偏差,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虽然我们都用同一个词汇,但是实际上,我们各自却有不同的一个词典: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词典,也就是对大多数词汇都有着看似近似,实则不同的理解,比如说“好、成功、幸福”等等;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看到的永远是自己意识所经历的世界。

—— 这一条也适用于以下所有的原则。所以你如果有一个问号的理解,希望先想到,可能我们词汇含义不同。

还有,一句话中我要强调的词汇也或许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关于一个人必定结束的世界

 

人,是要死的,这个事实经常被人知道,却忽略。50年,还不到20000天。看懂以下文字的任何人,包括我,最长,无非30000天而已。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活过。因为我们活着,好像从来没有直面过“会死”这个问题。

呼吸,不等于活着。人要活着,需要知道向死而生。

如果你没有成长,其实是在老去。如果你没有活着,那么其实是在死去。

 

在时间这个所谓概念中,人生,是一本匀速翻过的书,出生的时候,你在书桌前坐下来,书开始自动开启翻页,每一天是一页,你要做的,就是细细品书的每一页,如果你今天在思考着昨天或者明天的那些页,今天这一页的书,你就错过了,这一天,细细品读的人的书上一页图画,而你,是一张白纸,如果你一生很多次不“活在今天”。那么3万天之后,当书合上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书是一摞白纸,而你,却要合上书离开书桌,这时候,无论你多后悔,已经晚了。

哦,对了,还有关键一点——每个人的书,最厚超不过30000页,最薄,没有人知道会有多薄,所以:什么时候合上离开桌子,你无法自己决定。

 

人:两条路同时前进:一条路是人身体的路,叫人生,一条路,是心的路,叫做修行,或者“成长”。

两条路一般来说有几种情况:

身心合一,自然才是真正的活着,让生命活在生活中,身心健康,益寿延年,幸福平安,宁静致远。

身心不合一,身体走的路,和心没有关系,心里想着慈悲、爱、分享,手上做的事情,却八竿子打不着,或者恰恰相反,自然身心俱疲、心力憔悴、纠结苦恼,焦虑不安

后者是怎么形成的?

第一,人的路在走,却找不到心,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第二,自以为知道自己要什么,却总处在不安的情绪中。

这两种情况都是因为,身体在行走,心却没有找到,觉醒,就是找到心在哪里的过程。不觉醒,不安是不可能去掉的。为什么呢?安的就是心,才叫安心,心找不到,安什么呢?

找到心之后,自然身心合一。这时候才开始真正的修行之路,身心合一之路,也才是生命在生活中如实活着。

 

心,不是念头,如果心,是念头,那么念头千变万化,人跟着念头走,自然累,若想不累,需要先找到心。

心的寻找,开启觉察就行,如果觉醒,觉察相对来说容易多了。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世界,那就是自己的经历、当下、和死前的未来,这个世界,我们还有一个名字叫“人生”,不过这个世界和外在的世界的区别有两个:

第一:这个世界的王,是自己;

第二:这个世界,有一个明显不可控的终点。完全不像我们看到的外在的世界这么长久。

由于第一点:所以推导出:

任何人永远无法“完全”理解他人的世界,妄图“完全”求得别人的理解,不可能。

任何人在自己的“王国世界”里,永远是对的,如果你觉得你这个世界是悲剧,你会是对的,因为你本来就是“王”。不过往往,人们会把这个“王权”拱手让给他人的世界,外在的世界,忘记了自己手中的权利和责任。

由于第二点:可以推导出:

这个世界会结束,不过,很少有人去真正理解这一点:那就是当下的重要性。

这个你的世界,并不会向你看到的这个地球一样能有数十亿年的年龄,和这个想比,人的时间,长不过滚热干锅上正在蒸发的一滴水。

 

人生,是由一个一个当下组成的,你如果想要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显然,我们要每一个当下,都是幸福的,幸而,你是你的世界的“国王”,换句话说,如果你愿意“承担”起你人生应该有的职责,义务,你就能决定,你的世界是一个“悲惨世界”还是一个“喜悦王国”,不过,不管你怎样决定,你都会是对的。

 

人的生命不仅属于你自己,还属于所有人,正如一棵树,任何一片树叶都无权伤害任何一片树叶,包括其自身这片树叶,所以无论自杀还是杀人,都是生命的底限,这,是无条件的。

 

仅仅是呼吸,不是活着,生命中“活着”的状态,此刻,我认为是:

把修行融入生活,把自我融入人群,把使命融入本分,把人生融入当下。

离开生活的修行是虚度的,离开人群的自我是不幸的,离开本分的使命是无力的,离开当下的人生是虚空的。

 

人生不是一个未来时态,也不是一个过去时态,而是一个点,称之为当下,未来在当下依托,如果希望做到未雨绸缪,重要的仍然是当下,不把当下本分之事做好,自然也会影响未来。

 

人的人生,其实就是一个所谓的“我”,我不是一个人的概念,其实是,所有当下,所思所行的集合,换句话说,就是身心合一的一个集合而已,没有觉醒之前的“人生”,是一个“自我”的身心灵集合体的数万天生命。

觉醒后的人生,会体验到“一个内在心”的集合体。

 

此刻人所说的“我”,其实是一个“行为思考心灵”的此刻,人生,作为一段时间,就是无数个“此刻的我”的集合,换句话说,我的人生是由“无数个我”累积而成的:我不再是一个人的概念,而是我所行之事,内在的思考和状态,对外界而言,我的人生,就是一生所行之事的集合。这个集合,在外界看来是一个人被人所知的事情,但那些应该才占了整体集合非常小的一部分,不会超过1%。任何一个“我”的心态、思考,只有自己知道。

所以,所谓人生,其实是两部分:一小点部分是外在的人生,也就是很多传记里的故事,绝大部分是内在的人生,也就是只有少数人内心的世界。

 

一个人的人生丰盈程度,显然更大取决于内心的世界的丰盈程度,因为,只有后者才是人生的绝大部分,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有智慧的人,自传中会很多提到自己的内心,而很少提到自己的经历。向外找的人,多半梦游,向内找的人,才有可能苏醒。

 

彻底苏醒了,人才会是另一种活法。

 

-----

以上文字如果转载,需要加上我最后这句话:

此刻的我,只能确定此刻的我的观点,将来改变,属于自然,因为那时,是另一个我,而你,也是。

 

以上的观点,如果说得不清楚,欢迎在本文下提问。

也欢迎指责:不过对于后者,我已经预备了一句话:“你也许是对的。”下面,也就不再一一回复了。

 

 

 因为改变是一定的,所以不建议你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