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40年-分化期


    

1.  展望(2009-)

互联网是一个“尚未完成的技术实验”,是一个因为早期过于成功,加上各种政治和经济原因而“过早”推向市场的“技术半成品”,导致互联网诸多问题长期以来难以克服。2009年或已经成为新型网络技术的“转折年”,因为每一次国际金融危机都会带来一场科技的革命,或者说大的变革。

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各国对互联网的战略性地位认识更加深入。一方面,世界各国纷纷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经济刺激计划之中,以提高网络覆盖率,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比如,美国奥巴马政府设立了72亿美元资金支持宽带发展;欧盟初步提出了10亿欧元以推动农村地区宽带发展;澳大利亚推出了430亿澳元国家宽带网(NBN)计划;新西兰政府推出8.87亿美元的计划等。另一方面,互联网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新一轮产业革命即将到来。比如,美国奥巴马政府要把美国打造成“世界宽带灯塔”,继续保持在网络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智慧地球”成为美国科技的主攻方向;欧盟发布“数字红利”和物联网发展战略;日本推出“i-Japan”计划,推动公共部门信息化应用;韩国公布“绿色IT国家战略”,利用信息技术推动节能减排。网络信息产业成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中国,信息网络产业成为了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推进两化融合成为应对危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数。

2009年后,向“后IP”时代演进的方式大致有“改良”、“整合”和“革命”三种思路[5]。“改良”思路认为,考虑到现有互联网的巨大存量,可以利用新技术对现有互联网进行修补,例如地址翻译、资源控制、安全监控和IPv6技术等可视为其代表性技术。“革命”思路认为,改良性的修补只会让互联网的发展负担更重,是短视的,因此需要确定一个长期的目标来设计全新的互联网,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FARA 模型、加州大学的I3网络、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GENI 计划等。改良型与革命型技术路线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沿用现有互联网的体系结构。“整合”思路认为,对现有互联网技术直接进行零敲碎打式的修补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但对互联网进行彻底革新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面对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应当寻求一个介于零星修补和彻底革新之间的折衷方案,即做系统性的、大范围的、整体性的修补。互联网采用“覆盖(Overlay)”的方法设计了路由器网络,覆盖在各种需要互联的异构网络之上,因此其本身是一种重叠网(Overlay Network)。

互联网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关于互联网技术的未来,未知远大于已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