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络技术IP化时代(1994~2008)
在1990年代以前,人们就在数据通信网上开发出了很多业务和应用,包括图文传送、文件传输协议(FTP)、电子邮件、公告牌(BBS)、新闻组、电子游戏以及信息服务系统等,但总的看来,应用种类相对较少,业务使用价格比较高,技术的不统一也导致互通困难,造成了网络规模较小,使用范围有限。
进入1990年代以后,随着万维网(WWW)技术的诞生,IP技术毫无争议的成为数据通信的核心技术。1994 年,在美国允许商业资本介入和用户需求的推动下,IP技术从实验室走出并且开始起飞,进入到了社会化应用的阶段。这一时期IP技术的应用呈现出两个明显的阶段性特点[5]:
社会化应用的初期阶段(1994-2001年)。1994年,美国允许商业资本介入,互联网从实验室进入了面向社会的商用时期。WWW技术的发明,将互联网上浩如烟海的各类信息组织在一起,通过浏览器的图形化界面呈现给用户,大大降低了信息交流和共享的技术门槛。这一阶段,互联网的发展以网络的扩张、用户的增加和大批网站的出现为主,主要应用于浏览网页和收发电子邮件等。由于商用初期的互联网企业没能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以及过度的投机行为,最终导致了世纪之交全球性“网络泡沫”的出现与破灭。
社会化应用的发展阶段(2001年-2008年)。进入二十一世纪,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应用的丰富和拓展创造了条件。在网络规模和用户数量持续增加的同时,互联网开始向更深层次的应用领域扩张。以博客、播客等为代表的具有自组织、个性化特性的第二代万维网(Web2.0)新技术、新应用使普通用户可以成为互联网内容的提供者,激发了公众参与的热情,网络内容日益繁荣,为互联网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总结IP技术能够战胜其它所有网络技术的根本,“让人人参与互联网的创新和发展”成为可能,是其独占鳌头的核心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1)“智能终端傻网络”的先进技术理念;2)技术和标准的开放性,开源软件的大力支持;3)市场驱动下的应用创新;4)美国政府的支持和资本市场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