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危险性评估重在化险为夷


孙金栋
 
8月15日,是继汶川、玉树大地震后,第三个被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平民哀悼日,深切哀悼在甘肃舟曲8月6日特大山洪泥石流中遇难的同胞。(8月16日新京报)
 
历史灾难,留给我们的不只是对逝者的哀思;而是,从历史灾难中清醒过来,用历史的进步去预防下一次历史灾难。
 
据相关资料显示,汶川地震后的2008年,国土部就调集了8个省市的国土部门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2009年四川省国土厅再次进行详查和跟踪排查,查出2.2万多个隐患点。
 
笔者认为,排查隐患点不是目的,目的在于排除隐患,防止和减少人民生命财产在今后的地质灾害中受到损害。排除隐患之首,在于重建过程中的永久性建筑,在地灾工程治理的地质勘察、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环节,经过严格评审,不再重复出现刚刚重建的汶川映秀新城,就因为泥石流而陷入一片汪洋泽国之中。
 
同时,采用战略眼光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人们无法准确预报地震,但对减少山洪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而且,不只是在地质灾害预报上,而是要把功夫下在预防上。包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营造遏制泥石流的有利生态环境。保护好现有原始资源,加速植树造木固土蓄 水,不做破坏生态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滥砍滥伐、肆意放牧的蠢事。
据新闻称,四川已确定了10个极重灾区未来的地灾风险性都比较大,即北川、青川、安县、汶川、茂县、什邡、彭州、都江堰、平武、绵竹,差不多9万平方公里。(8月17日四川新闻网)
在这些重灾区工程性防范时,千万要汲取甘肃舟曲四道拦洪坝都没有能减缓山洪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问题是工程质量和标准太低。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滑坡专委会主任乔建平预测,与地震相关的川内泥石流,地震滞后效应可持续10年以上。因此,地震灾后重建的四川人还要经历象八年抗战那样的持久战。要想不再受到地质灾害的威胁,就要八年如一日地防灾减灾,把危险转化为安全,而且不能有丝毫松懈麻痹和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