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经济发展的几个特点


 
 
    (一)财团垄断着市场
    韩国财团对市场的垄断现象引人注目。1993年韩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65.54万亿韩元,当年30个大财团的销售额便高达212.16万亿韩元。
    目前,韩国的十大财团是:
        企业     会长      企业数     主要产业及产品
    1. 三星    李健熙       55       商社、电子、重工业
    2. 现代    郑世永       48       造船、汽车、建筑
    3.乐喜金星 具本茂       50       家电、化工
    4. 大宇    金宇中       22       汽车、重化工
    5. 鲜京    崔僮贤       32       合成纤维、石油化工
    6. 双龙    金锡元       22       水泥、汽车商社
    7. 韩进    赵重勋       23       航空、海运、建筑
    8. 起亚    金善弘       14       汽车、机械
    9. 乐天    辛格浩       29       果品、饭店
    10. 韩火    金升渊       29      火药、饮料、石油化工
    (二)颇具特色的工业园区
    60年代蔚山作为韩国第一个工业园区诞生以来,至今韩国已有国家工业园区、地方工业园区和农工园区416个,这些工业园区占地260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123平方公里,占韩国工业用地的56%,产值占全国的近1/3,出口额占全国产业出口额的40%。这些工业园区已成为韩国工业发展的根基,在韩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韩国也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经济效益和均衡发展是配置工业园区的基本原则
    企业活动的高效率和国土空间的均衡发展是韩国配置工业园区的基本原则。按地区和行业进行合理的配置,既要考虑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又要考虑缩小地区间发展的差距,这既是工业园区选址的指导方针,又是韩国政府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2.专业化、系列化是工业园区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韩国的工业园区在生产中实现专业化、系列化,这极大地发挥了企业生产活动的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3.注重工业园区的协调发展
    防止工业用地过多,提高土地使用率,加强码头、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从长远观点考虑工业布局与环境保护、公害防治的关系,使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一致。
    4.对工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一揽子服务
    韩国通产部对工业园区的管理是通过出口产业公团、西部地区公团、中部地区公团、西南地区公团等5个工业园区管理公团实施的。工业园区管理公团在充分考虑通商产业政策、地区条件、社会基础设施、企业特点、环境因素等,进行合理配置的前提下,制定专门、综合的支持方案,对进驻企业在产业信息、工厂建立、技术开发、出口销售、劳动力等各方面提供一揽子服务,为工业园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5.提高工业园区的技术含量
    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产业结构调整使韩国在对现有工业园区进一步充实完善的同时,加速发展尖端技术产业园区。这种工业园区不再沿用原来那种大规模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适合产业特点和环境要求的、多种形式和规模的新型工业园区。进入90年代以后新建的光州、大田等工业园区就属于尖端技术产业园区。
    6.建立海外工业园区
    随着韩国经济国际化步伐的加快,韩国的海外工业园区也应运而生。这些海外工业园区对于韩国获取先进科技信息、管理经验、开拓海外市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重视发展中小企业
   1.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资金不足是各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韩国在解决这方面问题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完善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政策,研究开发预算向以新技术、新创意为基础的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中小企业倾斜;设立中小企业基金,建立中小企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债务担保,保障资金流通和确保对重点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投资。1997年仅韩国信息通信部就打算对所属的900家新技术中小企业贷款和投资3 148亿韩元。
    2.建立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中介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技术是中小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为促进新技术向中小企业转移,韩国责成生产技术研究院统一掌管政府研究机构和大学研究所开发的尚未应用的新技术情况,并发挥科研成果的转化作用,系统地向新创业的中小企业介绍推广。通过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的有机协作,加速新技术的商品化。并打算把公营研究机构搁置期超过两年的技术无偿提供给中小企业。
    3.健全中小企业的管理机构
    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早在1962年韩国就成立了中小企业合作社中央会,代表中小企业向政府提出要求和建议,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它是当时韩国五大民间经济社团之一。1979年建立的中小企业振兴工作团,负责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和信息服务,以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并设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服务。1996年韩国政府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中小企业的机构,以便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4.及时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提供信息服务可使中小企业及时获取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掌握市场动向,拿出有力对策,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韩国最近计划以通产部为中心,在全国50个相关的经济机构之间建立互联网络,及时向中小企业提供人力、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信息。
    5.设立中小企业新技术创业园区
    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产业结构调整使韩国在对现有工业园区进一步充实完善的同时,加速发展新技术产业园区。进入90年代以后新建的光州、大田等工业园区就属于新技术产业园区。最近韩国政府又决定在大田科技产业园区内开辟占地10万坪的新园区,第一阶段到1998年年底,拟建成占地5 000坪的公寓式工厂,除进驻50家新技术中小企业外,还计划迁入20家金融机构。到2000年,将使进驻的中小企业和各种辅助机构达到550家。
    6.对中小企业实施必要的优惠政策
    90年代以来,为了克服经济发展中的“两极化”现象,韩国政府逐渐纠正了片面强调发展大企业的做法,采取了重点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1995年韩国总统金泳三说,“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者的困难,政府将采取措施打破现有政策或制度的框架”,“为了促进这一政策,若有必要,可研究制定特别法”。1996年韩国总统金泳三在韩国商工会议上还进一步强调,“韩国目前十分重要的课题是,扶持中小企业”。
    为了使中小企业的发展有良好的外部环境,韩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除前面提到的优惠资金支持政策外,还在税收、人才、市场等方面提供一揽子优惠政策。如为中小企业设立减税税率,实施租税特别措施法;为缓解中小企业的人力不足问题,采取追加引进外国劳动者的措施;对有技术特长的创业者拟采取免服兵役的特殊政策;允许国立大学教授、政府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停职兴办新技术企业;政府部门优先采购新技术中小企业的产品;对中小企业的合并及产业结构调整的企业给予租税和金融方面的支援;鼓励中小企业吸引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