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府宣布将在近期推出位于杨浦新江湾城与徐汇华泾地区,超过5000套的公共租赁房,以解决所谓“都市夹心层”的住房问题,并提供申请公租房四条件:
一、 本市常住户口或居住证两年以上,并连续缴纳社保一年以上;
二、 与本市就业单位签订劳动或工作合同;
三、 在本市无住房或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5平方;
四、 未享受本市其他住房保障政策。
●公租房是保障性住房吗?
上述条件显示公租房适用对象宽泛,包括月入万元以上的海归人士也符合资格,此亦使得公租房是否属于保障型住房犹有争议,因为其实质是“补贴”而非“保障”。
那么接下来的困惑便是:公租房要到底解决哪部分人的住房问题?
何出此言?首先,上海房屋租赁市场本就相当活跃,供需基本平衡,现实生活中并不缺私租房;而 “都市夹心层”要解决的是买房需求,而非房屋租赁,何况公租房没有收入和财产数额的限制,使其保障房的意义有限,尤其是略低于市价的租金,也无法突显保障型住房的特质。以此角度观之,倘若公租房的租金低于市场行情的50%,方足以另当别论。
●五个“有没有可能”,其实“大有可能”!
公租房存在的意义或许见仁见智,惟其可能形成原来设想不到的隐忧,倒不得不防,值得相关部门事先杜绝于未然。姑且以五个“有没有可能”?来加以描绘。
一、有没有可能被租来转租?
有些人家中有房,不符合申请公租房条件,但距工作地点遥远,于是有转租公租房的可能。
二、有没有可能成为群租房的集散地?
通过官方认证,申请公租房的年轻人,等同“家世清白”的政府背书,从而排除群租所可能带来的危险,又能节省开支……。
三、有没有可能形成治安的死角?
由于申请者以20~30岁的小白领居多,容易群聚尝鲜,引发治安隐患。
四、有没有可能因出租不理想,形同荒废?
公租房所处位置即使不见得偏远,其生活与商业配套往往并不成熟,当后续大量公租房进入市场,确实存在因出租情况不理想,而等同废弃的可能性。
五、有没有可能反而推升房租上涨?
公租房有一部分功能是平抑租金上涨,但由于其仅只是“略低于市价”,使得有意承租人在性价比的考虑下,反而更愿意选择私人租房,导致市场租金上涨。
不论如何,我都同意公共租赁房是政府一项亲民、爱民的德政,惟如何使其发挥平衡、稳定房地产发展的作用,而不致形同“鸡肋”,恐怕是当政者必须思考清楚的,否则良善美意也有可能换来的,是嘘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