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9%,而2011年,股市一路“跌跌不休”。此前沪指已经跌破了普遍认可的2307点“政策底”,22日沪深两市低开后震荡下挫,最低下探到2149.42点。虽然之后股指在金融股的带领下,股指触底回升并站上2200点,但收盘依然收在2200点以下。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股指一路下跌,“地板”下还有“地下室”,“地下室”下还有“18层地狱”。当跌到“18层地狱”时,有股民问阎罗王,这回可是真正见底了?岂料阎罗王哈哈大笑道,你又错了,经过再融资之后,我已经将地狱扩建到36层了。截22日收盘,沪指今年的跌幅为23.92%。沪深两市共有1780只股票下跌,仅有509只股票上涨。其中,华夏幸福(原名为“ST国祥”)全年的涨幅高达210%,成A股最牛股票。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的十大“牛股”中(截止22日收盘),ST股票占到了6只。
A股漫漫熊途让投资者寄望于新股发行的脚步能够有所放缓,但12月21日,安永发布报告称,预计2012年上半年A股会有一浪上市高峰期,总筹资额预计超过3000亿元。W ind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21日,A股IPO审核通过但尚未发行的有统计数据的56家公司中,预计发行股份总数达77 .3亿份,预计募集资金则达589 .4亿元,其中不乏中交股份、陕煤股份这样的超级大盘股。
一般而言,经济高增长应与上市公司盈利水平高增长一致,GDP增长速度与股指之间应该呈现正相关关系,但中国的A股市场却正在颠覆所有投资市场的理论推导。无论是证券行业分析师,还是经济类专家都在质疑:为何GDP高增长却没带来股市的快速上涨?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对于中国股市的疲弱,目前主要有三类观点。第一类认为,股民的不成熟、非理性导致了股市低迷。另一个观点认为,股市扩容速度太快,导致了股价下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市公司的治理出了问题。不过,笔者认为,中国股市股市一路“跌跌不休”的原因除了以上几点外,重要的在于管理思想僵化,严重偏离市场机制。
为何这样说呢?中国股市素来有“政策市”的美称。从中国股票市场诞生至今,回顾一个个熊牛转换的节点,中国股市“政策市”的影子清晰可辨:从多年前的人民日报社论到2007年5月30日的印花税上调事件导致股市因此出现暴跌走势,再到2008奥运年政策推动下的大涨……股指K线图上每段波浪的背后,似乎都贯穿着一条政策线。为了转向真正的“市场化”,近年来管理层干预市场的动作越来越少了,但这并不能体现出真正的市场化。
台湾当局20日晚宣布动用大额资金救市,并宣布自明年1月2日起开放大陆银行参股岛内银行及金控公司。之前,在一些市场化较为完善的发达国家面对股市的疲弱,也曾放缓新股上市步伐,这在香港和美国等市场都是有先例的。
虽然,自郭树清上任以来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但股市积极败退之势并未扭转,其根源就是没有找到挽救市场的灵丹妙药。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要求我们逐步建立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长效机制,这是长期治市的终极目标;与此同时,眼下正值市场信心需要提振的关键时刻,这是短期救市的现实要求。且不说发达国家政府对股市危机毫不犹豫的干预,即使从国内股市危机的根源来看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造成市场当前的危机与中国股市“重融资、轻回报”长期的观念误区密切相关。当然,投资者并没有多大奢望,只需要放缓扩容速度,让市场人气有所缓和就是最大的救市举措。这样的短期“救市”行动就可以达到长期治市的目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资本至上’这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理念,它们深知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深知没有资本的聚集效应美国不可能恢复。而我们中国好像不以为然,否则绝不会任由股市下跌,漠视资本定价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钮文新),那不只是牺牲中国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更会殃及整个中国经济和中华民族的未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的适当干预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纠正,这种纠正不仅不会损害政府本身的形象,反而会增强市场对政府的信心。更何况维护市场秩序与信心本来就是政府的天职! 在此,笔者认为,作为政府和监管当局,在事关资本市场长期机制建立和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上当仁不让。但又必须通过“长短结合、内外兼修”的股市内外治理创新,消除股市短期失衡时,逐步恢复市场信心,着眼于大处的“治”,着手自小处的“救”,才能促进资本市场迎来崭新的未来。
站在股市危局边缘的反思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