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强民富与国强民福


国强民富与国强民福

喻建国

国强民富成为我国当前的国策之一,国家强大自不待言,人民富有确实未曾想到会这么快地就成为国策的。五中全会为今后五年中国的发展定下了基本路径,其中的新思路和新战略实在引人瞩目。在众多的亮点之中“改善民生”最受人关注,成为最大的亮点。五中全会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有: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国强民富”是封建社会的英明中枢一直苦苦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儒家思想从政的最高追求。中国近代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曾经提出过“三民主义”,其中以民生为首。可是辛亥革命后中国长期处于战争与动乱,民生问题从来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中国迎来了高速发展,为解决民生问题创造了基础。

细一想来,如果没有国强,民富也无从谈起,国不强,国家的土地任人侵略,财富都被侵略者掠夺而去,哪里还谈什么民富。从中国近代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自1840年以来,我国历受世界列强的欺凌压榨,人民的基本生存都成问题,还侈谈什么民富。唯有国强了,国土不会再受他国的侵扰了,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得到保证了,社会生产能力获得一定的发展了,民富才有可能提到议事日程。我为民富在我生还在之日被提到国家的议事日程而欢欣鼓舞。真是三生有幸啊!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每年GDP平均增长9.8%,国家的富裕程度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也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收入分配不平等在加剧,社会福利上不够完善并且可以说还十分欠缺,GDP用来“强国”已明显地见到功效,但是以前还没有考虑到“富民”。现在好了,“富民”将普照华夏,华夏将更其光灿。

在这里我又要把我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提一提,这就是国强民富与国强民福的关系,民富并不一定民福,这里还牵扯到一个人的心态问题。我曾经在十几年前写过一首诗《新虹桥中心花园的遐思》,其中有这么四行

有一种神秘的意念叩响脑门,

                      现代化就在我的身旁,

人间现阶段高层次的物质财富充满空间,

                      高道德层次和高社会适应的行为集合环视皆是

人间现阶段高层次的物质财富充满空间,意味着民富的实现,但是如果没有

高道德层次和高社会适应的行为集合的环视皆是,民就不一定会福。试想,如果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还大量存在着莠性规格,悲观、迟钝、放纵、封闭、附庸、孤僻、糊涂、鲁莽、盲从、怯懦、违拗、萎靡、无信、摇摆、游移、愚昧等等充斥于世,再富有了,也不能获得福。福是个体的一种感觉,也是群体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个体高道德层次和高社会适应的行为集合的确立,以及群体高道德层次和高社会适应的行为集合的确立。民富了还必须向民福迈进。在思考民富的同时也该认真地思考一下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