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都市类、网络媒体开始“登堂入室”
高芬芬:很高兴邀请庄慎之先生来到“腾讯2008年影响中国媒体论坛”系列访谈中。2008年发生了许多的大事件,对每一个媒体都是新的考验。您觉得盘点2008年这些事件的报道,《南方都市报》在这个过程中都有什么样的收获?
庄慎之:单讲南都,我觉得可能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从整个媒体来说,我自己下的定义是“变局2008”,是这么一个概念。
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在2008年实际上是整个提升了一个档次,甚至可以说是被主流官方定义为构成了媒体新格局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力量。
相较于以往来说,无论是都市类的报纸还是网络媒体,可能都相对会被视为边缘一点、辅助一点的。
但我觉得在2008年可以用一个不是特别准确但也可以表达意思的比喻是,有点“登堂入室”的感觉。
具体到南都本身来说,我觉得说到大事件的话,我想当然是类似于“汶川大地震”这样的事件。南都在这样的事件中,总共是派出了60、70个批次、人次的记者到一线做采访报道。
另外在后方我们也组织了各项公益捐助,无论是义卖还是跟广东省红十字会在第一时间就倡议做的义举等。
在这次地震报道中,南都你说很特别我倒不这么觉得。恰恰是在国家重大的灾难中,几乎全国所有的媒体,尤其是以往处于边缘辅助地位的媒体,都义不容辞地直接去担负起媒体的责任,而这种媒体责任除了及时、准确、快速地向各自的受众群体去传播和发送灾情的状况,以唤起社会的关注、同情、捐助之外,我觉得各家媒体也都捐钱、组织各种救援的活动,或者是整合社会的力量来参与救灾,我觉得大家都做得非常好。
都市类报纸对主流新闻的主动介入
高芬芬:除了地震以外,今年是大事不断。
庄慎之:当然,还有别的一些大事情,比如说奥运的报道。南都从去年就开始做奥运报道,并非常大地投入去做相关的报道。
我觉得,在奥运报道中,平面媒体倒不觉得怎样,应该做的是“份内事”比较多。相反网络在媒体新格局中有非常突出地表现。它的表现打破了原来大型体育赛事中受众对电视媒体的依赖。实际上网络媒体在这当中起到了这方面的作用。
其实在今年还有一个比较大的事情就是改革开放30周年。
南都在这方面是根据全局的布局做了很早的谋划。我们做了全年的策划,无论是在报道上还是在活动的组织上等等都是做了很大的投入。我们进行了报道并组织了多场论坛活动。
高芬芬:为什么呢?
庄慎之:我想这个意义在于作为都市类的报纸,对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新闻的报道,它不再作为简单的旁观者,而是主动地介入,并在这个平台中向它的受众去传播。
而且我也留意到确实也不单单是南都在做这样的事情,国内的很多家地方媒体、都市类报纸都介入到了这样的大事件中。准确地说这不叫事件,应该是对这么一个重大历史节点进行报道,我觉得这也是媒体格局变化中比较明显的例子。
高芬芬:因为大事件而使整个媒体格局产生了变化,使得都市类报纸和网络媒体等在一定程度上平等地参与报道,更多地给受众提供第一时间的资讯。
您刚才说,通过一系列事件的报道,提升了媒体整个团队的凝聚力、报道力量、自身的影响力和价值观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是事件对媒体影响更多一点,还是因为媒体自身的提升对事件的报道更透明,让大家看到了更客观的现实?
庄慎之:这里面好像是一个因果关系的过程,我觉得可能在这个方面应该说媒体自身进行的努力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假如没有这些媒体的参与,这些事件依然会发生。
我说“变局2008年”显然也不只是说这一年中因为突然间有了这么几件事就影响了媒体格局的改变,不是这样的,而是十年间必然地变化和发展。
我的意思是,这样的变局肯定是时代变革的作用,还有包括了媒体自身发展的作用,受众群体对资讯要求的变化以及新闻舆论自身规律等综合因素,最后推动所产生的必然的结果。
当然,这样的一种变化碰上2008大事频发的时间段,会让过往比较边缘的媒体有了集中爆发式的表现机会。
高芬芬:这么多年来,南方报业的媒体都参与到中国大事件的报道,你有什么感受?
庄慎之:其实我觉得,媒体跟各地政府是互动的关系,大家的水平和大家对事情的理解都在进步中。
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国家在这些方面其实是有很多的进步的。包括了……
高芬芬:信息透明度。
庄慎之:对,包括突发事件信息的及时公开,还有政府信息的公开等等条例都在出台。我觉得对比十年前甚至是五年前这些都是在进步之中的,媒体自身水平也在进步之中。
在这一点上,媒体与管理者在一个良性互动推进的过程中。
从媒体的角度来说,可能是怎么样在恪守宣传纪律或者是适应管理者提出的要求的情况下尽力做好自己的职责。
网络和纸媒在经营和“话语权”上的争夺是“竞合”关系
高芬芬:我们跟媒体同行有时候聊天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国外大家看到的网站都是CNN这些大牌媒体的。但国内的门户网站会有异军突起之势。您是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真正有媒体资源来源的单位是真正有资格做网络媒体平台的展示,但国内外的差别如此之大,是因为我们网民的特殊需求吗?
庄慎之:我觉得需求是最主要因素。受众的需求在什么地方可以得到实现,这一点是很关键的。
门户网站的崛起是填补了五、六年前的时间段上以报纸做主要信息来源的平台空缺。当时从某种意义上并没有全国性的媒体平台。当然,我知道新华社担负了这样的职能。现在新华网有很大的变化和进步,但在早几年的时候,可能新华社本身并没有把它的新闻资讯网络化。
那个时候,作为全国的网民他想要从全局上或者是要了解各地的信息,可能最理想的状况就是一头扎进一个门户网站,就可以看到他所想要看到的所有的信息。
我觉得这个需求跟国外应该是一样的,无非是看他的需求在什么地方可以得到满足。
《纽约时报》、CNN都有自己的网站,而中国根本就没有。全国性资讯汇集的功能就让门户网站担负起来了。我觉得是这方面的原因。
高芬芬:最早网络露出端倪的时候,平面媒体冒出了“网络威胁论”。但是通过近年来一系列的重大事件的报道,比如说像“周正龙事件”以及2008年地震、奥运的报道。好像发现这种关系越来越和谐了。您是如何看待它在未来格局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关系的?
庄慎之: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网络媒体更主要跟传统媒体中的都市类报纸的互动更多一点。在这上面确实会起非常大的作用。
一开始网络兴起的时候也不是说平面媒体马上就意识到威胁。而相反,当时作为平面媒体来说,确实更大程度地去依托于网络媒体达到他原来所无法达到的资讯的扩散、影响力的扩散、延伸。
最简单的例子,南都作为珠三角地方报纸,它的影响力主要是集中在华南。“孙志刚事件”经过了网络的再扩散或者是二次传播就成为了全国性的关注事件。而在这个点上,或者是在这个报道上,南都又扩大了全国知名度。这个情况从开始来说更多地表现为这样的方式。
我觉得如果真要讲威胁,确实是有的。
这种威胁我觉得有几个方面,一是经营上的威胁。因为包括近几年的平面媒体的广告的份额的增长已经减慢了。而网络广告经营上,商业网站的份额在提升。从这点上来说,单讲做生意来说这肯定是一种威胁。
另一个威胁可能是在话语权上。
高芬芬:言论自由吗?
庄慎之:不是的。而是说信息发布的主导权。因为新闻谁最先发布是一种“权力”,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可能传统媒体、平面媒体、电视媒体都会感觉到网络的冲击。这一点我觉得也是没有办法去回避的。
现在我们当然可以有另外的观点和意见,网络可以视为传播的渠道和平台。包括传统媒体自身也可以发展它的网络平台,各家传统媒体也都在尝试做这样的事情。
实际上,这样的趋势也可以部分地称为“竞合”关系,既存在竞争,这是必然的,也存在着融合。
无论是在报道的力量上,还是在未来将要产生的融合。我觉得这是可以看到的趋势。
高芬芬:最后一个问题,我特别想问您,我们在看《南方都市报》的时候,期间也摘了网友的观点、评论。在网络这方面您是非常重视的,尤其是互动方面的。近年来《南方都市报》和腾讯网有非常密切的合作,我不知道这些合作的过程中是否可以作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合作的范例,如果以此为例的话,你可以不可以谈一下和腾讯网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了多大程度的双赢?
庄慎之:具体到一些合作项目,如果说是零星或者是日常的有很多。最具体就是今年奥运报道合作。
奥运报道腾讯与南都在内的十几家的都市类媒体组成了“捷报联盟”。这样的一个“联盟”大家都获得了资源上、智力上、影响力上的共享。包括南都的奥运报道本身也有大量的稿件、采访的资源都来自这个联盟。
所以在这点上,我觉得这是很好的网络跟传统媒体进行某种结合、联动的例子。
可能腾讯本身具备了发布新闻的即时性、互动性等等。而作为传统媒体来说,它在采访的深度等方面也有自身的积累。这些东西结合起来其实还是能有比较好的产品的呈现的。
我眼中的“网络威胁论”
评论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