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的经济诱因与积极意义


  中国文化崇尚大公无私,公所象征的意义永远比私高。所以我近日谈圈地运动时,亦是先从否定的角度去谈。但圈地运动是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下出现的,有其经济诱因,并在历史发展有其积极作用。

  用强权把公地私占,看来并不公义,但当时如果不大规模地把土地私有化,不利于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对经济发展没有好处。当时,欧洲羊毛价格上升,大家都增加养羊,可供放牧的地方愈显不足。公地产权不清,又乏人管理,大家都不珍惜,只顾争先利用。结果羊先是争吃嫩芽,继而把老草也吃掉,最后把草根也刨光。滥用公地的结果,是环境被破坏,公地再也没法养羊,失去经济价值。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河里的鱼被捞光,山上的树都被砍光,原因就是政府崇公有,反对私产。

  相反,欧洲当年公地被私人圈占后,得主就会珍惜自己的私产,以栏栅围好,不许其他人滥用。他会研究种哪一类草,羊吃了快肥,或长草更多。他会愿意花气力为草地施肥灌溉,让草能够长得更快更好。他亦会自设养羊的上限,让草地可以轮番休养,有持续放牧的能力。这些都是土地公有的情况下不会出现的。

  虽然圈地运动后期发展至强抢农户耕地,引至农民暴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圈地运动亦促使当时的政府不得不把业权登记制度完善化,立法令私有产权得到更好的保障。在这种条件下,土地业权才可以有规范地自由转让。

  在交易进行之前,必须先界定业权谁属,买方付钱后可购买的业权范围,否则讨价还价也没有基础,交易势必难产。没有交易,资源就没法落入最懂得利用资源的人手里。譬如,有人善于养羊,他赚到的钱就会比不懂得养羊的人多,不懂得养羊的人,与其这么辛苦又收获不多,不如把土地租予或卖给会养羊的人去利用。这样,社会的整体生产力才会提高。

  此外,有交易就会有价格讯息,有价格讯息,社会才知道哪些商品供应已经太多(价格下跌),哪些商品需求依然十分殷切(价格高企)。商品的供应就可以因价格变动而受到自然调节,不至造成浪费。

  商品有价,社会资源才能得到有效分配。以购买能力去分配资源,虽然貌似市侩,但效果仍比靠排队去领取,或走后门托掌权官员优先照顾好。

  近年香港重现一股社会主义思潮,崇尚无法确实的「公义」,贬低交易功能,把利润视作罪恶。他们觉得楼应该是用来住的,主张由政府负责供应,用者以后不许市值转让,以防止炒卖。其实,古巴政府一路都是这样做,但人民生活并不见得比香港好。很多人工作换了地方,却没法转换居所,每天都得花费大量交通时间。有些夫妇离了婚,仍得同居一室,争吵没完没了。原因就是缺乏价格讯息去告诉社会房屋需求有多大,社会亦缺乏经济诱因去增建房屋。古巴政府最近也觉得这样不妥,正研究开放楼宇买卖,想不到香港竟有人想走回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