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的成长法则!


危机管理的成长法则!

文/著名企业管理教育专家平梵
 
 
 
 
 
前言:
 
对企业来说危机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企业必须随时具备危机意识,考虑到各种不确定性与风险,制定种种策略去克服或是降低风险,从而形成一整套有效的危机管理制度和体系。只有做到了这点,当危机来临的时候,才能从容不迫,沉着冷静。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在危机爆发前对危机的预防与控制是最有效率也是最经济的办法。
 
危机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重大的考验,面对危机的压力,每一家企业的管理者都面临风险的决策,面对危机的压力,因为决策得当可以控制住危机之火的漫延,决策失误可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风险和危机,它不随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该发生时必然发生,只不过有时我们可以控制某些危机。危机不幸发生时,使遭受的损失不至于达到致命的程度。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智慧使这些不幸的结果最小化。
 
“危机”两字,着力在“机”字,能够转“危”为“机”,力挽狂澜,扭转局面,方显沧海本色,才是真英雄的气度;在动态中在不平衡中取得平衡,在逆境中变劣势为优势,才是真本事。企业处在开放的环境中,不管大小、潜在突发、行业的还是自己的,也不可能一次都不遭遇危机。著名危机管理平梵老师认为作为客观存在的企业危机,具有多棱性和互相转化性。
 
我们身边的危机似乎与日俱增,特别是近5年来日本发生了阪神.淡路大地震,沙林毒气事件,珠山、三宝岛等火山的喷发,JCO原子设施事故,雪印食物中毒事件,金融危机后大企业倒闭等事件。我们再看国外,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IT泡沫破灭带来的国际股票市场的混乱,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厦的恐怖袭击等。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遭遇了许多重大的危机,我们每天的生活的确是在与危机并存的状态下。
 
其中的每一种危机都有不同的特点,也许我们今后还要经历各种不同的危机,对于我们重要的是要有心理准备。事实告诉我们,从今往后的危机管理不能只依靠我们以往所经历过的个别的风险来设定危机的应对指南。我们要认识到每一种危机带来的损失的大小因人而异,不同的行业,损坏程度也不一样。
 
危机管理已经是摆在中国企业界面前非常现实的一个课题,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为企业减少损失,而是能够为企业创造利润的课题,很遗憾,对危机管理给予重视的企业并不多!企业缘何频繁遭遇危机国内企业包括在华外资公司之所以频繁发生危机,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企业自身却没有感触到这种变化。
 
企业当以百年基业的战略经营企业,时刻加强自我监督和管理,要懂得产品质量是企业立足的根本。如果忽视了这一条,其他的便无从谈起。再比如近期"中国制造"问题,之所以引起那么多国家的强烈反应,一方面确实存在着贸易顺差问题,某种程度上冲击了被出口国的就业、税收等,但更不能够回避的问题是,个别惟利是图的中国企业确实生产和出口了劣质劣价的产品,没有达到被出口国的安全标准
 
从三鹿奶粉到蒙牛冷饮门事件,从郭美美炫富到高晓松酒驾,从丰田召回门到霸王洗发水危机,从腾讯和360口水战到近日京东可爱番茄插曲;达芬奇家居到雷士照明风波;从什邡宏达群访到天津蓟县莱德商厦火灾不信任传播;从九八抗洪英雄故事到最近北京大雨冷言冷语似乎在这个不确定的年代危机公关时刻伴随着我们周围。那么在这个躺着都可以中枪的年代,危机公关的思路和出路在哪呢?
 
当危机发生后为解决危机平梵老师建议采用的"三公"原则:公开,公正,公平。一,公开:官方正式第一时间真诚沟通,承担责任,同时把握好沟通的目的不在于管控,而在于舆论的引导;二,公正:作出的行动和传播合情合理,对错分明,避免拖延、不真实声明、企业内部混乱,决策失误容易引发被动;三,公平:平衡好相关利益方。
 
企业跟人一样,身体强壮的人不容易被流感传染,企业也是如此。强壮的企业不容易被危机打垮。联想集团从一间小房子里开始创业,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发展成为有一定实力和一定影响的国际企业。我今天主要要讲的是如何打造一个健康强壮的企业。从企业危机等级划分来看,没有什么比置人于死地的产品质量事故更为严重了。在经历市场地位被三星手机超越、销售业绩下滑、全球大裁员等等不利消息之后,“爆炸门”的发生又一次将摩托罗拉拖入危机的重重深渊之中。
 
任何危机的发生、发展、演变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作为一起具有典型意义的企业危机事件,MOTO手机的爆炸案既反映出跨国企业在处理中国式危机管理中的得与失,也深刻折射了中国媒体的舆论传播特性、民众的关注焦点等等。而通过对此危机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将可以对中国式危机管理形成更为深入的认识与把握,从中分析中国式危机管理的思维路径何在。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必须正确判断形势,充分估计困难,多管齐下,有效化解,把危机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更要看到,在这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求我们辩证对待“危”与“机”,学会在危中求机,努力转危为机,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平梵老师表示只要处置得宜,危机也可以是契机,甚至有希望转化为胜机。平梵老师提出处理危机的五大法则,供处于危机中的企业借鉴:
 
一、“24小时”法则
 
兵贵胜,不贵久。在网络时代,就企业响应危机的速度来说,24小时是个极限,因为“丑闻”会在24小时内扩散到全球各个角落。所以企业应在获悉危机发生后的24小时内启动危机管理机制,并做好准备工作。如安徽阜阳《颖州晚报》刊发文章,指三鹿奶粉为不合格产品。当天,三鹿集团副总经理便率工作组抵达安徽阜阳进行危机处理,并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交涉,双方很快就“政府出面向三鹿道歉”一事达成了共识。次日上午,就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真相,从而化解了危机。
 
 
二、“绝对领导”法则
 
缺失权威必然引发混乱,所以企业领导者应在危机乍现之时便赋予危机事件管理者充分的权柄,对危机实行“集权管理”。凡涉及危机事件管理的一切工作,危机事件管理者都拥有决策的权力。甚至有的时候,连企业最高领导者也应接受危机事件管理者的建议,为纾缓危机贡献心力。“绝对领导”准则强调的是“事急集权”。如发生在4月11日的朗科危机,因缺乏绝对领导最终令朗科声誉大损,至今未能令事实真相大白于众。 
 
 
三、“360度”法则
 
即企业围绕危机事件所作的一切管理决策,都应以企业、受众、危机波及者为决策之基准点,进行全方位的考量和筹谋,“平衡”企业利益(包括投资人、员工和企业自身的福祉)、客户利益、合作伙伴利益乃至舆论界(传播者与受众)利益。“360度”法则要求企业决策者、危机管理者具有战略能力、大局意识,以及企业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感。
 
四、“最高利益”法则
 
“最高利益”法则是指企业在管理危机事件时的“倾向性”。协调各方利益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平衡”,有所侧重本就是合理的。最高利益是无论如何也不容侵犯、不计得失也必须捍卫的企业关键价值。如雀巢在“转基因诉讼”一事上所表现出的强硬态度,就充分体现了“最高利益”法则。
 
五、“媒体友好”法则
 
危机处理的核心内容,是信息传播管理。媒体是危机传播的主要渠道,向公众传播危机信息也是传媒的责任和义务。危机发生时,“3T”原则(TellTheTrue)是危机处理的根本原则。所以企业应在平时与媒体,尤其是相关主流媒体建立战略性的合作关系,监控好舆论导向,并及时公布信息,有效引导舆论方向。当危机降临时,不仅使危机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还可扭转乾坤,借势扩大企业的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