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和家电产业的未来在哪里


  这两个产业的存在的问题,简直很好的说明了中国工业的现状,是中国产业的一个缩影,中国产业的这种状况之所以存在,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原因,有的人甚至还归结到人种的问题(你们还记得前几年有一个女的说自己就是愿意嫁给老外,其中的一个理由就是中国男人不争气,你看你们有哪一个产业有核心技术这一条,所以他看不起中国男人,愿意嫁给“强者”,欧美日人)。其实这是制度和文化决定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其本质原因就是制度,和这种制度决定的一些机制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的观念,文化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不会形成实质障碍。中国这两个产业存在什么问题呢?

  1.中国的汽车和家电产业的公司治理大多都有问题。这些国企的领导人都有行政级别,他们往往只关心往上爬,这就造成他们捞一票就走,不会关心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这些产业的经理人往往只会关心现在利益的最大化,现在能糊弄到钱就行,有了政绩自己就能往上爬,自己走了以后这个企业死了他也不管。这就造成了他不会关心对企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的研发等工作。而一个企业的研发情况却往往就是直接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未来,这就是中国企业都不重视科研,不掌握核心技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根源。

  而这和这两个产业有相似状况的产业只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就是制度造成的,不过有一种状况倒是让人欣慰,就是越往后来建立的企业或者是私有企业公司治理比较好的,这种情况就差,已经出现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的企业,比如华为中兴。只要取消国企领导人的行政级别,完善公司法,规范股市,强化公司治理,让这些国企的领导人必须行驶所谓的信托责任,通过这些改革这个问题就能彻底解决。如下问题的造成其实都与这第一个问题有关。

  2.不重视研发,不重视完善自己的产业链。你看丰田汽车在发展过程中,除去自己研发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部件成立自己独立的关联公司之外,都还通过参股,合作研发等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大批所谓的关系企业,我就没有看到一家中国公司这么干过,整个中国的汽车产业链现在还不健全。电器也是一样,我只看到各个家电公司都在不停地向另一个产品领域发展,生产电视的都想做白电,生产白点的向相反方向运动,各个家电公司都已是全产品生产了,但我怎么就没有见到一个公司跟外国企业一样向产业的上游发展,冰箱压缩机和电视面板还是主要依靠进口,搞得所有产品其实都不过是组装,没一个掌握核心技术。

  3.不重品牌,中国汽车根本没有品牌,上汽,一汽,东风,北汽,广汽这是地名,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私有汽车企业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家电企业在这一点上还相对进步点。

  4.都搞不相关多元化,这是错误的观念问题。西方的企业一般跟郎咸平说的一样都是向专业领域发展,中国的企业都他娘的没有一点常识,都是不相关多元化,这样发展一般都不会成功。你看力帆据说去搞房地产了,奇瑞生产起了船舶,海尔生产药品,海信搞地产,都学李嘉诚了,什么都干,这不是一个正确的产业发展方向,也是不科学的,建议大家看看迈克尔.波特的战略管理课程。

  5.这两个产业都是大宗消费品,只要是消费品就不能只按照物理要求能实现其功能就行,特别是汽车,其实这个产品的最大附加价值就是附着在它的使用功能之上的炫耀价值。除去优良的基本功能外,产品造型及其商标设计甚至比基本功能都更重要。

  可是你看中国的那些企业的车标设计的跟猪一样,造型设计的更难看,我都怀疑,你说他们没有一点像样的审美观吧,他们还真的都知道什么外国车漂亮,但我就不明白你们这些猪们自己在审查自己设计的车的时候无论是标识还是造型怎么就那么恶心人呢,名字也起的那么难听。家电产业也有这个问题。像电子产品这东西,产品造型设计漂亮了,销售真的翻几番都有可能,这就是日韩当初为什么那么重视它的原因,产品造型设计甚至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形象,还记得80年代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宏说过的话吗,丰田是我的左脸,Panasonic是我的右脸,有这两个产品甚至都使得我们的外交官的工作都不用做了。中国手机之所以卖不好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重视产品造型设计,产品设计的都太难看。

  6.企业领导没有眼光,甚至都不如普通平民,这都真是怪了。在电视屏技术上液晶都已经快被淘汰,都在向oled发展的情况下,长虹还在大搞等离子,这些技术方向判断连一个消费者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