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否不应该逃课?要我说呀,这事儿得做些具体的分析。现在的大学教学模式有很多是需要变革的,有些教学内容已经远远脱离社会现实,有些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实在难以恭维。因此对于那些空洞、过时的教学内容,对于一些没有质量的老师授课,的确没必要跟着浪费时间,有那些时间用来做些更有价值的事情岂不更好?因此,作为过来人,我支持那些理性的、有选择性逃课的行为。学生在某一课堂上的出勤率高低,其实是对此项课程及任课老师授课质量最权威的民意测试。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太大了,自然不能为那些低品质的课程耗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理性逃课无疑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那么,大学生在学期间是否也有不该逃的课程呢?这里需要特别突出地强调,最不应该逃课的内容并没有列在课表之中,这就是社会实践的课程。遗憾的是,很多大学生朋友却完全本末倒置了,该逃的一些枯燥、过时的课程一堂不拉地上了,但参与社会实践却是一片空白。这样选择的结果,有些老师和家长觉得顺理成章,甚至予以好学生、好孩子的表奖,但却必须面对一个无情的现实,那就是在毕业拿到文凭的同时,却因为没有社会实践经验,无法满足职场的基本入门条件,而陷入求职无门的尴尬。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说来,大学四年是否虚度,最主要的证明并非是从学校领取的毕业证书,而是社会职场是否愿意接受你求职要求的态度。如果你读了四年的大学,尽管每门功课的成绩都及格了,但却在求职的过程中屡屡受挫,或是到了工作岗位上迟迟无法进入职业角色,无法通过用人单位的试用期,那就必须正视这样一个残酷现实:你的大学生涯是失败的,
作为一个大学生,如何避免在学校领了毕业证,却在职场选择的开始阶段屡尝败绩呢?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在上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必须深刻、清晰地认识社会实践是大学期间不在课表中必修课的重要性。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我们国内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完全是被应试教育贯穿下来的,这种教育的好处在于给学生的知识基础打的很牢固,但弊端也非常突出。这就是由于过于强调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素质和技能训练,以致出现了严重的高分低能弊端。这种弊端在校园里会被掩盖,也许还是种优势呢,可一旦学生大学毕业到了社会职场中,劣势就会完全暴露无遗,甚至根本就无法生存,更谈不到发挥自身的职业价值了。这是每个学生、每个家庭都必须面对的严酷现实,大学阶段是每个学生都要完成向职业人士进行角色转换的最后阶段,而要完成这种角色的转换,其中的关键环节就是要补上社会实践的必修课程。
这些年来,随着社会需求对大学教育体制强烈冲击的加剧,很多大学对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给予了较多的重视。但实际的力度、科学引导及合理安排还是有很大欠缺的。如果每个学生不增强对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和自觉意识,只是单纯被动地跟着学校的固有惯性运转,恐怕临近毕业的时候,面对紧迫的就业压力和职业选择的冷酷,才会顿悟及至后悔。自己在社会实践方面不自觉地逃课太多了,只能遗憾地为这个方向性的失误买单了。必须强调,参与社会实践并非是临近毕业时才要考虑的事情,也不应仅仅列入大三、大四阶段的学业计划之中。
必须从大一新生阶段开始,就强化自觉参与社会实践这一必修课程的学习意识。为此有必要在兼顾其他课程学习的同时,为自己列出一个具体的社会实践计划,比如选择一项公益活动和一家有产品、服务、企业文化基础的企业,作为自己社会实践的基地。在这个过程中,确定目标、了解企业环境、让对方接受实习请求、认师傅、交朋友,定期完成实习小结、发现问题、适时地转换岗位、进行多种职位的体验,进而逐渐将自己在校的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逐渐明晰自己今后的职业兴趣和从业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排除转换若干家不同行业背景的企业,为自己了解社会和职场,清楚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状况,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有了这样的扎实基础,自然会逐渐积累了很多的职业经验,为以后的职业人生奠定牢固的基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