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通过对上一章的解读,我们对这一章的理解或许关键问题还是对“恶”的理解。是(e4) 还是(wu4)呢?那位南大师的解读就是厌恶,还与上一章联系起来,于是这一章就成了“如果有志于仁,就没有什么(人或事)厌恶的了。”于是得出了类似众生平等一类的结论,但是这是真的吗?这是孔子吗?
在现有的史料,我们在孔子身上看不出来孔子是具有那样的性情的,孔子从不掩饰自己的好恶,孔子绝对不是那种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甚至有许多时候,孔子的好恶都会写在脸上。这样的形象或许和某些人印象之中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是这样的事情却明明白白的记录在史书上。《论语》中也有许多相应的例子,比如在后面会讲到一个叫孺悲的人要见孔子,孔子不想见他,就称病拒之。如果事情仅仅是到这里,也许还是正常的,称病不见是一个很好的借口,但是还没等这个人出门。俺们的孔老夫子就开始弹琴唱歌,呵呵。孔子这是干什么?孔子是明明白白的告诉那个人“我就是不想见你”。这样的孔子才是真实的,也是可爱的。孔子是有真性情的人,绝对不会那样没有是非的“爱所有的人”,那不是孔子。从逻辑上讲,难道对恶行也不厌恶吗? 难道有志于仁就不厌恶日本鬼子吗? 呵!何止于厌恶,简直是愤怒了。“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说的很明确,那样的事情不是孔子主张的。
仁者无恶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