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
《角的度量》 |
||
科目 |
小学数学 |
年级 |
四年级 |
教学时间 |
一课时(40分钟) |
||
学习者分析 |
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是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学生的年龄在9到10岁之间,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良好,少数学生存在学习障碍,不喜欢学习。总的来说,学生学习氛围还比较浓。 关于角,学生在三年级学习的基础上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本部分内容是在认识角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初步认识量角器,从而引出角的计量单位“度”的一些相关知识。 教材上让学生观察量角器,同时认识内刻度线,外刻度线以及0刻度线,认识量角器和度量单位,掌握量角的方法,能正确度量的关键是正确摆放量角器,明确所量角的度数是看量角器里圈的度数还是外圈的度数。 |
||
教学目标 |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感受探索的乐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2.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
|||
三、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单位。 2.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
|||
教学重点、难点 |
1. 重点:认识量角器。 2.难点: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
||
教学资源 |
多媒体、量角器 |
||
|
教学过程 |
||
教学活动1 |
(一)设疑导入新课
1、 出示几个不同的角,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把这些角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出来。 2、教师进一步出示几个大小相似的角,学生通过观察很难判断准确,进而引出角的度量。 |
||
教学活动2 |
(二)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2)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多媒体出示总结)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认识几度。 在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1、阅读p27试一试 (2)学生自主探索。 (3)汇报,总结 (多媒体出示用量角器量角的过程。) 3.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阅读p37 (2)学生自主探索。 (3)教师总结量角的步骤。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边所指向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教师一边解释一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4)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8第2题。 引导: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
||
教学活动3 |
(三) 巩固应用 拓展反思 1.用量角器试着量一量P36 ∠ 1、∠2 2.比较角的大小。 3.判断。 4.观察:∠1和∠2谁大谁小?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张开的大小,张开得越大,角越大。 5.猜一猜。 6.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板每个角的度数。 7.拓展: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问:不用度量你能知道每个时刻分针与时针的夹角吗? 师说时刻,生说夹角的度数。。 |
||
教学活动4 |
(四)全课总结,激励评价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
教学反思:本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量角的单位和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怎么看量角器的刻度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从内圈看,什么时候看外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学中,我试图为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动口“做数学”的时机,从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