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小子 威廉•兰道尔夫•赫斯特
阎雨
看过《公民凯恩》的人,对其中的主人公“美国忽必烈”的报业巨子查尔斯·福斯特·凯恩印象深刻:他醉心于权利的操纵,揣摩人性的缺陷,很好利用了人性的盲从、贪婪与恐惧、脆弱,而玩亿万国民于股掌,但终因不被世俗理解的婚外情而名声狼藉,功归一篑,竞选总统成了南柯一梦,政治梦碎,退出政坛,在他穷尽心智耗资数亿而打造的那座金碧辉煌、古董、文玩堆砌而成神秘诡异的城堡里耗尽生命最后一缕时光,手松了,水晶球滚落于地,砰然碎裂,曲终人散。
其中一些台词可谓入木三分地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
Emily: Really Charles, people will think...
Charles Foster Kane: What I tell them to think.
(艾米丽:真的,查尔斯,人们会想…… 查尔斯·福斯特·凯恩:我让他们怎么想他们就怎么想。)
Thompson: No, I don't think so; no. Mr. Kane was a man who got everything he wanted and then lost it.
(汤普森:不,我不这样看。凯恩先生是一个获得了他想拥有的一切然后又失去了这一切的人。)
这位在絮絮叨叨着“玫瑰花蕾””(Rosebud)的老朽就是被称为新闻界的“希特勒”、“黄色新闻大王”的威廉·蓝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
这座梦幻般的城堡就是赫斯特城堡(Hearst castle)。
1
今天我来到了这座城堡,是来游览,更是来探寻那段曾经政坛风流往事及赫斯特爱情世界。
加州1号公路边的一条小路上经过九曲十八弯的周折,在圣西蒙(SanSimeon)的山峦La Cuesta Encantada上,我们终于到达了。
起初,我并不以为然,城堡面积并不大,与我到过的国内的常家大院、王家大院、乔家大院来比,此处规模很是一般。
历史就更不能比了,国内的这些大院短则也有二三百年,而赫斯特古堡,自1919年始建,至今不知百年,如果以实际完全完工1957年计去去56年。
环境也没有想象的完美,荒山与大海成了古堡的背景。
城堡采用了文艺复兴,巴洛克,和西班牙殖民复兴建筑风格,由一座主城堡,3座客房,和庭院组成,总建筑面积8300平方米,庭院面积0.5平方公里。室外和室内游泳池各一个,还有电影院,网球场,酒窑。
到了跟前,我才开始慢慢有了敬畏——若大的城堡竟都是用古董建成的,来自世界各地数千件古董在这里竟成了建筑的原材料。
Neptune Pool(海神泳池), 整体设计融合了古罗马与古希腊风格,正中的门庭,是真的古罗马的神殿,从欧洲购买的文物。
赫宫的门是十六世纪西班牙式锻铁制成的,门上边为现代形式的格栅。门两边的十五世纪哥特族人塑像来自西班牙。
餐厅的牆壁上,挂有十六世纪法兰西、佛兰德壁毯,上面画有旧约圣经的故事。为唱诗班设的长椅,是十四世纪西班牙式的。
十七世纪意大利式的木製天花板上有天主教圣徒的圣像。银器餐具都是十七到十九世纪英国、西班牙、佛兰德的产品。
城堡内的每个房间,都用了大量的几百年前的古董,包括床,家具,名画,天花板,甚至壁炉,涵盖古罗马,地中海,古埃及,阿拉伯,伊斯兰,和东方文化。
庄园内还放养了羚羊、鹿、老虎、熊,还从非洲引来的斑马、澳大利亚的袋鼠等等。从城堡,向西可遥望浩瀚的太平洋,其余三面均为均为茫茫荒野。山顶建有专用飞机场,可随时飞往各地。
难怪美国人喻其为“梦想中的城堡。
2
城堡的缔造者威廉·蓝道夫·赫斯特,是个名符其实的坏小子。
赫斯特出生于1863年4月29日,其父乔治·赫斯特是一名大学毕业来西部淘金的梦想家,当他满怀梦想赶到西部加州时,黄金已被淘光了,不甘心空手而归的他,就只留了下来,等待新机遇。一次他的一位伙伴从山上捡到一块黑黑的东西以为是煤炭,却烧不着,拿来请他鉴定,有着一定矿产知识的他,尝试着进行冶炼,竟炼出了白白白的银子,从此陡然而富。
富足的老赫斯特开始热衷于政治,他曾经担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并当选过国会议员,还创办过报纸。
为了开阔赫斯特的视野,1873年,赫斯特的妈妈在他10岁的时候,来到欧洲游历。伦敦塔(Tower of London)、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柏林钟楼(Berlin Tower)、威尼斯旧巷、德国公爵的城堡、坎特伯雷大教堂(Canterbury Cathedral)……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对于此行考察心得,晚年的赫斯特追忆:“……且不论那些精美的石刻、灿烂的彩窗、壮丽的马赛克拼图……光是欧洲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也足以让我啧啧称奇!”
这次考察,使赫斯特再也不能安分守己。
1883年父亲将其送入哈佛,但进入哈佛后,赫斯特没有时间学习课业,而是整日寻欢作乐,酗酒泡妞,大肆挥霍老爸的家业的纨绔子弟,并加入了一个新的民族——李天一坑爹族。
除此之外,赫斯特还很喜欢出风头,办了一份小刊《讽刺文》(Lampoon),讽刺挖苦那些貌道岸然的教授和校长。
甚至把学校的名画装饰成尿壶。
最终校方忍无可忍,将其开除。
3
无业游民的24岁的坏小子赫斯特看到父亲手下的《旧金山考察家报》(The Examiner)连年亏损,就央求父亲让他负责经营管理,老赫斯特就同意了他的请求。赫斯特依然是一副大学读书的腔调——语不惊人死不休。上班第一天,他就向员工宣布要让世界“发惊、发愕、发呆”。 赫斯特用从《纽约世界报》学来的煽情手法很快使其成为了旧金山有名的煽情报纸。在改革后第一年发行量就增加了一倍,达到3万多份。到1891年老赫斯特去世时,小赫斯特已经把这家原本亏损的报纸办成平均每年获利35-50万美元的报纸。
父亲去世后,赫斯特说服母亲,以750万美元卖掉了阿纳康达铜矿的家产,并携带之前《考察家报》所获得的利润,前往纽约。同年秋天,赫斯特从麦克莱恩手中买下 《晨报》,并改名为《纽约日报》(New York Journal)。按照赫斯特的一贯做法,《纽约日报》开始大量刊登耸人听闻的新闻和引人入胜的内幕,尤其致力于凶杀暴力和黄色新闻方面的报道。
赫斯特的一生都与黄色新闻结下不解之缘。说到黄色新闻由来与发展,总要涉及赫斯特其人,《外国新闻事业简史》说:“赫斯特被称为黄色新闻大王,它的名字成为黄色新闻同意语。”
1898年,赫斯特为与《纽约世界报》竞争而带动激情主义、责难西班牙并鼓吹美国宣战的舆论风潮,迫使威廉·麦金莱总统在西班牙已与古巴调停的情况下,发动美西战争。
在1927年赫斯特事业的巅峰时期,他拥有两座矿山,25家日报,总发行量 520万份,17家星期日报,总发行量673.5万份,还有24家杂志。并拥有美国第3大通讯社国际新闻社、12家广播电台以及 2家电影公司。当时赫斯特每天能赚5万美元,这个数字相当现在的700万美元。
一言以蔽之,赫斯特陡然而富。
他在报业获得空前成功的同时,赫斯特也在为自己谋求政治资本:1903年到1907年,纽约市一个民主党选区选举他担任了两届国会议员。但他把目标定在了总统上。
然而,他的婚外情却彻底终止了他的政治进军脚步。
4
上世纪10年代,已婚的赫斯特在仕途受阻以后,遇到了他一生的红尘知己——玛丽安·戴维斯(Marion Davies),玛丽安出身于纽约市一个地方法官的家庭,自幼就喜欢表演艺术,她当时是知名平面模特,同时混迹于百老汇娱乐圈,经常参演一些无声电影,小有一些名气。
1918年,21岁的玛丽安在赫氏出资赞助的影片《粉红玫瑰塞西莉娅》(Cecillia of the Pink Roses)中担纲主演。
玛丽安身材娇小,曼妙,气质典雅而不失古怪精灵,而且很有才气,当然更关键的是她当年青春鼎盛,正是女人最具魅力的时候——活泼而成熟,魅力四射而不妖娆。
政治失意的赫斯特正是精神苦闷时,如此一个活宝自然让他乌云见日,对玛丽安自是百般宠爱。
玛丽安自然也为这位娱乐、传媒界的怪才所吸引,赫斯特的坏、鬼使他如此与众不同,赫斯特坚韧、顽强与勃勃野心,又使他充满了雄性的魅力。
他完全臣服于这个比她大了34岁的成熟男人。
一个是落魄政客,像受伤的狮子,急需抚慰;一个是青春正盛,对演绎无限憧憬的做梦者。
玛丽安给赫斯特带来了青春的苏醒,赫斯特给玛丽安铺就了广阔舞台。
当时的赫氏已经成家,并且有五个孩子。据说赫氏曾对玛丽安坦言说明,自己绝对不会跟已经结婚多年的妻子离婚,但是除此之外,他将尽其所能为玛丽安做任何一件事情。
玛丽安什么都没要,只要在艺术上更进一步。
两人虽彼此有现实的需求,但纯洁的感情是两人爱情的基石。
1920年赫斯特开始为他的金丝雀建造巢穴了,这个巢穴有他的野心、有他童年的梦想,更有他对玛丽安的呵护。
但今天我看着看着这气势不凡城堡,我突然想起红楼梦里的一句话: 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赫斯特动用了他旗下几十家报刊杂志的力量,全力为玛丽安主演的每一部影片宣传造势,以至使玛丽安成了当时世界演艺界曝光最多的艺人。
遗憾的是,习惯于拍摄无声电影的玛丽安最终因为无法适应有声电影而产生了台词恐惧症,只要一上台背台词就紧张、结巴,而被迫退出了舞台。
但赫斯特依然对她不舍不弃,将她引入他精心建造的城堡,终老其一生。
赫斯特因为与玛丽安的恋情因为不被世俗接受,特别是成为了政客们攻击把柄,赫斯特被迫退出了政坛而隐居在这个坚硬的城堡,仿佛受到了伤害的乌龟把自己柔弱的身体缩在硬壳里里自保一样。
总统梦也成了他人生的梦魇。
20年代中期,赫斯特与妻子蜜莉森特分居,但婚姻关系一直维持至赫斯特去世。
他兑现了对两个女人的承诺。
5
玛丽安对赫斯特始终如一,陪赫斯特渡过了他人生中最幸福、安详的时光,直至他1951年去世。
玛丽安终身未嫁,赫斯特去世后一人在孤寂中又生活10年,直到1961年去世。
晚年的赫斯特再没了当年的霸气和狡诈,也没了青少年时代搞怪和恶搞,他曾大笔捐款,设立了众多的基金会组织。有些基金会活跃至今。
坏小子变成了老好人。
赫斯特去世后,家族事业一度面临破产,玛丽安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全部积蓄,帮助赫氏集团度过了难关。
这就是这座城堡的故事,平凡中凄凉、哀婉而又真挚、美丽。
写于2013年10月2日旧金山飞京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