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与中国经济创新


 

 
  误区比差距离目标更远,应该研究在创新方面的不足,更应该认识失误,认识政府失灵(如政府负激励)、制度失灵、政策失灵等带给创新的损害,“有时不干扰就是最大的支持”,他提倡切中要害的问题研究,要想促进创新,很重要的研究是有哪些误区。
 
  经济增长方式要转变,在新经济背景下难道我们的创新方式不要转型吗?”孟宪忠说,“各国的创新实践都说明,在促进创新方面,有时文化比技术、制度更重要,一个国家要有创新的愿景,有形成鼓励自由、个性、包容的创新文化。
 
  中国要想真正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先不要说有多么好的政策,首先要反思、研究我们的教育、文化、科技、经济、人才,各种制度安排、政策设计是怎样一方面诱发出那么多伪创新,一方面又扼杀了多少真创新。“我们的专利申请和批准的数量在急剧增长,这是好事。但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说,中国华丽专利数量的背后是质量不足,因为我们一多半都是实用新型,这些实用新型有两个问题,一是保护期短,一是在许多国家基本上不太使用我们这些实用新型。所以更应重视创新的质量。”
 
  举例说,原来喝水拿一个茶杯托,叫茶杯托,专利局批准了专利;喝水时没有茶杯托,而是用一个杯子托住,专利局也批准了专利,叫“杯托杯”专利,“要是这些都被列入逐年增长的专利数量,并展开成就宣传,我们就该反省一下这离我们想要的创新会不会越走越远?”
 
  方式决定水平,我们必须重新思索创新的方式,重新确立创新的方式。国家应该为创新建立新的基础设施,而这些不是“运动式创新”,比如大造创新园、创新中心,而是建立在智慧和具有共同愿景的人们互动关系上的充满活力的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