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读且思且行走——关于2013年个人读书学习的回顾


  不觉间又到了总结年度读书的时候。读完56本书,撰写读书札记53篇共计10.6万字;在读书的同时,有些思考,还写了工作随笔、各类杂记35篇9.7万字,写下的东西有20多篇被各类报刊选登,这就是2013年读书学习的成绩单了。回顾过去一年的读书生活,有以下较为明显的感受。

旅途是书途

在去年的阅读中,旅途中读的书大约有十几本,总量虽不太多,但考虑到出差时间折算下来也还不到一个月,这样的阅读效率不能不说已经是很高了。最难忘的是一个人的高铁旅途,沉浸于书香之中,不觉车行几百里,周围乘客的喧哗、周边手机游戏的喧嚣、手持电脑看视频的嘈杂,皆充耳不闻矣!间或放下书,看看窗外的风景,略作些思考,随手记下一些感想,随后又继续阅读,倍感惬意。纵然是喧闹的机场,登机之前同样是读书的好时间,待飞机进入平飞状态后更是读书的良机,往往有刚起飞就下降的感觉,旅途漫漫之感顿无,概因读书投入之故。总之,有了书,枯燥的旅途不再单调,一个人的出行不再孤单,漫长的旅途不再焦躁,书成了必备的行李。

难读的经典

2013年春天读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耗时最多,前后用了40多天,基本上是啃读状态,是一场真正的阅读攻坚战。像这样的学术经典,一定是高度凝练的,也有一个研究成果的积淀,没有一点背景知识的辅助和专业知识的基础,读起来真的是很费劲。所以,现在提倡要读经典,我的感觉是要因经典的类别而有所区别,文学艺术经典大众可以读,但盲目追求学术经典却要慎重,非专业所学、非研究之用,还是把自己的阅读身段放低些,像小学生一样读些学科的科普读物,未尝不是好事。听说《旧制度与大革命》是商务印书馆最早引进,作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系列的一种于1992年推出,印了几千册,卖了20多年,可到了2013年春王岐山同志荐书后,顿时洛阳纸贵,一夜之间卖空,随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竟出现不同出版社的30多个版本,走进了数不清的书房与办公室,我真不知道最终读完的有多少,和我一样读得辛苦的又有多少!

在三农的高山上继续攀登

我已经离开农业部门,按理说专业的事也就逐渐淡化了,但事实恰恰相反,由于我依然从事农村青年工作,需要一些专业底子,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样一点专业底子在与青年的交流中被尊重、被当作专业人士来请教,倒推我继续钻研起三农来;而与在农业部门相比,视野要更开阔一些,多了些社会学的视角。特别是自2011年微博开通后,面对微博上的询问,我的三农学习倒推之势更加明显,2012年明显感到三农的书读得更多了,写得也更多了。2013年依然继续这种势头,并开拓了新的学习范畴,即农村电商问题。2012年读《农民的终结》时曾写出10篇札记来,2013年三农阅读感受依然较多,但单本书的札记量却没有超过上年,最多的是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有札记6篇。

开始了读书、思考、写作的转折

从2012年开始,在坚持了连续四年的大数量刻苦阅读后,我终于有了点融会贯通的感觉,到2013年这种感觉就显得更加明显。读书札记依旧在写,但写的篇幅在增加,写的方式在改变,由单纯的读书记录向阅读思考延伸,篇幅也不由自主在拉长;而自主写的东西明显多了起来,特别是三农方面,读得多了,接触的农业创业者也多了,原来又在农业部门工作过,叠加起来还是很有感受,很自然地就形成了一些文字,只需抽一点时间,把思绪记录下来即可。数字上的统计也印证了我的感觉,2012年写了读书札记10.7万字,而随笔杂记仅为3.3万字;到2013年读书札记10.6万字,与上年基本持平;但随笔杂记达到9.7万字,大幅度增加。而且,由于脱离了专业技术部门,写时也能放开一些、自如一些,不再刻板,而是多了些活泼;不再拘束,而是用了些散记漫谈式的笔法,这样也更适合非专业人士阅读,一些东西随即就可用在与农业创业者的交流上。当然,2013年的变化也与一些特殊因素有关,当年5月荣幸作为嘉宾到中国农业大学参加了“第十二届中国农业人才论坛”,此后便受到了一些媒体的关注,经常收到约稿,在“文债”催逼之下,也只有马不停蹄,奋笔疾书了。但能读下去,还能做些思考,再结合实践形成一些文字,这也算是读书的良性循环了,相信今后这种循环会更加顺畅。

做一个讲师

最后也想顺便说一下,我读的这些书,大抵不是为研究学问的,而是明些事理,搞明白想要知道的东西是什么。然后我所做的就是转化,把深奥的知识转化为通俗的资料。不是专业的研究,而是像讲师备课,自己搞明白,再把专业话改成普通话说给大家听,我的工作对象需要的就是这样。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这种现象既有行业区别太大的问题,更有行业间专业语言交流的障碍问题,有时就像不同方言交流的感觉,确实需要“普通话”作为载体。我所做的大体基于这样的定位,所以也不会有深度的研究,但终究有一些概况和普遍化的叙述,让更多的人容易了解一些事情,仅此而已。

                                         (二〇一四年一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