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以往一样,继续在2013年读过的书中选出10本作为荐书,简介如下:
1、《乡土中国》,费孝通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收集的是作者在上世纪40年代后期,根据自己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作为农村社会学的经典,自出版以来再版不断,不仅成为研究农村问题的基本参考书,而且书中提出的“乡土中国”“熟人社会”等概念也深入人心,成为表述农村的基本名词。以前虽通过其他途径片断式地读过,但对照现实通读全书后,依然引起深刻的思考,形成札记近万字。
2、《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许倬云著,新星出版社出版。本书由许倬云先生在台湾清华大学的系列演讲结集而成,包含两个部分,上篇5讲着眼于对中国古代文化与历史的考察;下篇4讲侧重于对近代科学革命产生的背景及其未曾在中国发生的原因的讨论。另有附录一篇,主要比较几个古代文明的发生,可作为上述九讲的拓展和延伸。这些大致反映了作者上世纪70—80年代对中国历史的一番省思,亦勾显出作者独到的学术追求——把中国历史引入现代史学之主流,使中国历史可作为解释世界历史意义的重要依据。这是典型的大家小书,一点都不难读,读后引起了我关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一系列联想与思考,写下5篇札记。
3、《沉思录》,马可·奥勒留著,何怀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一个古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因为温家宝总理的推荐而在今天广为流传。作为一个皇帝,马可·奥勒留没有能力挽救这个不断下滑的帝国,但作为柏拉图所梦想的“哲学家王”,他在马背上的人生思索最终让他为后世所铭记。因为是人生的思考,读起来肯定要慢些,跟着要思考,一本二百来页的书我竟然断断续续地读了三年,写下的札记近万字。最大的感受是,其对世界的理性思考,对人生的理性主张,恰恰如炎炎夏日中难得的清凉,其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还有作者心灵的安宁与静谧,对于当今这个浮躁的世界和同样浮躁的人心来说,无异于非常有效的清醒剂。
4、《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著,冯棠译,商务印书馆出版。学界称其为史学珍珠,却是我2013年阅读中最费功夫的一本书。但到底还是学术经典,一番苦读之后,收获不少,虽然书的标题是旧制度与大革命,论证了大革命实际上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不是凭空出世,但却提出了一个重大命题,为什么大革命会在统治阶层放松统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候发生,而且社会为什么又会在那个时候出现所有的阶级都不满意的情形,还有大革命为什么会走向暴力革命的路径。以史为鉴,本书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5、《地权的逻辑Ⅱ:地权改革的真相与谬误》,贺雪峰著,东方出版社出版。在享受着土地财政带来的快速的、高质量的城市化的同时,社会上对土地财政发出了猛烈的抨击,似乎土地财政已经成为万恶不赦的重大犯罪。更有一些学者,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声泪俱下地控诉着土地财政背后的农民血泪,进一步让政府处于十分不堪的道德位置。土地财政何以形成、农民的利益到底如何保障、土地财政又该向何处等,均是需要冷静研究的问题,需要事实来回答,需要实地的研究来评判,绝对不是道德批评所能解决的。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难得的理性思考与批判。
6、《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许倬云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不厚,写得娓娓道来,是一个十分好读的台湾简明史。中国对台湾的经营可以上溯到三国时代,但却一直没有进入历史的视野,真正的台湾史还是要从明末算起,迄今也就是四百年。台湾的历史并不是自己创造的,而是世界格局下的机遇与现实选择,主要在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也有政治军事因素的推动。台湾历史也清晰地表明,台湾只是大陆中华民族顺势扩展的一个区域,那些鼓吹台湾是“台湾人的台湾”根本不靠谱,所谓的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区别,只是移民台湾时间的早晚不同而已。
7、《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李培林著,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翻译了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的著名学术著作《农民的终结》,引起了学术界关于城镇化、工业化背景下的农民问题讨论。此后,作者又进一步深入到对城中村农民问题的研究,结论表明,村落的终结不会随着城中村的改造而结束,而是依然延续着乡村治理的惯性继续前行,这时的村民只是住在城中的农民而已,但等到在城市出生和成长的下一代走上前台的时候,村落才可以说正式终结,这一过程大概需要二三十年,城镇化问题的复杂性由此可见一斑。
8、《出梁庄记》,梁鸿著,花城出版社出版。是作者继《中国在梁庄》之后又一纪实力作。2010年《中国在梁庄》出版,它是梁庄人留守在梁庄的故事。但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的另外重要一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书写。于是作者历时2年,走访10余个省市、340余人,形成这一非虚构性作品。本书向我们展示,中国有近2.5亿农民和梁庄打工者一样,他们是中国特色农民,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城市未曾熟悉。我对本书的佩服之处在于,作者能为一本书而花两年时间去追寻农民工的足迹,再在记下的二百多万字的原始资料中整理出来这些文字,这在浮躁的学界是多么难得!
9、《资中筠自选集》,资中筠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第一次具有总结性的全面性的作品结集出版,包括《感时忧世》《士人风骨》《坐观天下》《不尽之思》《闲情记美》五册,《感时忧世》卷所收内容涉及公民社会、文化建设等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士人风骨》主要包括对知识人精神家园的讨论和基于历史题材的心得;《坐观天下》主要是学术文章,但少“学术腔”,有可读性;《不尽之思》收录了作者追忆往事的一些文章;《闲情记美》涉及作者所写的序跋或读书随笔、域外风情、音乐随感和记忆等较为私人化的问题。我读后的感受是,《士人风骨》写得最洒脱,文采最好。
10、《一号文件》,莫伸著,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书名用的是近年最为人熟知的三农名词,内容以一号文件为引子,把建国以后的农村改革史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展现,仅作者两年多的深入调研就足以让人感动,更何况作者以擅长的报告文学手笔进行了精心构思和剪裁,还有那饱含感情的三农独立见解参透其中,讲故事让人欲罢不能,讲观点往往铿锵有力,作品出版后的迅速再版和一大批三农工作者的高度赞誉,充分说明了本书是一部关于三农问题的现实力作。
(二〇一四年一月十八日)
2013年我印象最深的十本书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