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安顿灵魂的“世界”、身体的“家园”(三)


2、在净土宗的解脱生死的践行期中,主要工作重点在临终助念一环上。在强制施行火化的都市里,中阴度亡、追荐超生、直赴极乐等系列宗教活动都不是围绕逝者遗体进行的。也就是说,净土宗的解脱肉体生死的践行是在火化前进行的,火化后的一切都是围绕灵魂进行的,火化后的残骸没有什么联系,那么,净土宗寺庙中建塔陵本质上也没有佛教的宗教意义,如果有,那也是感性的、“周围世界”的,而很难是理性的“整体世界”的。

既然宣扬来生,为何要寄存今生的残骸;既然你主张空性,超度亡灵,为何要捐功德纳骨位去长久保留那没有灵魂附着的散灰呢?不解之二。

3、功德捐建与皈依居士

前文说过,对少数重建或复建的寺庙为筹集资金,建几千个骨灰存放位用以“回向”,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事,这确也为少数有宗教信仰的城市居民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平抑了殡葬物价。

但是,现在寺庙不分宗派四处兴建的塔陵地宫,体量愈来愈大,2-5万位的塔陵墓地常见,捐建的标准飙升至一万元/位至八万元/位,甚至拍卖,这个就是否与宗教的原旨、教义相去远了些呢?不知佛祖见此状况,当作如是说。

浙江大佛寺法师说寺庙兴建地宫:“除了弘扬佛法,也改变了传统中的高成本、高风险的殡葬形式,从大社会角度,就是有利于解决创建文明城市与节省土地资源的矛盾。”对此,我是很难认同的。

我认为寺庙不分宗派兴建塔陵地宫面向社会公众本质上与弘扬佛法无关。它不但无法改变传统殡葬形式中的高成本,甚至己经成为了现实世界的低成本、高利润、高潜在风险的殡葬形式,对正信的佛教传播并无大利益。(12)

这是某寺庙兴建五万位规模的塔陵的民政批文:“乂乂乂接引殿只限于安放佛教教职人员和本教居士之灵骨牌位”。

五万位规模的塔陵要安放多少年的佛教教职人员和本教居士之灵骨牌位?有人预计20年,可有人等不了,请求10年,这意味着该寺每年需安放佛教教职人员和本教居士之灵骨牌位2500-5000位。每天要入塔七至十四位,是一座县区城市,有这么多的居士和这么持续的的需求?我不敢信,也不敢不信。百年大计,也是一种储备吧。

某寺庙兴建两万位规模的地宫,市民宗局批文说:“同意你寺在经过有关部门批准,按规划修建完善的玉佛殿内设供僧人、皈依弟子使用的灵位极乐堂、佛位功德堂,用于信众心灵抚慰。”

大佛寺负责外联的法师介绍说,在佛法的庄严加持下,安息在地宫陵寝佛门弟子以及有缘信众将在这里永登极乐之地。

什么是佛门弟子? 皈依佛门的出家众和在家众统称佛门弟子

什么是皈依弟子?办了皈依证的居士就是皈依弟子

什么是居士?办了皈依证的就可以视为居士。

什么是信众?进入寺庙的任何人士都可以视为信众。

信众到皈依弟子只隔一张该寺办理的皈依证即可。

所以,只要进入寺庙,向你宣讲塔陵地宫都是心灵抚慰

所以,只要有缘,任何人安息在这里都可以永登极乐之地。

我与许多人一样,从尊重、爱护佛教的角度出发,并不希望佛教参与室内墓地的经营活动。

其理由如下:

1、佛教是精神信仰,它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它存在的方式,它出售的是人类的高级的生命智慧,而决不应当着实于俗世火宅的任何虚相之物。(13)

2、佛教宣讲“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生命观,保存“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之人生残骸是不太吻合其生命观的。

3、佛教要求自身以出世心入世以救世,故佛教从不经商。正信的佛家道场绝不会同意因金钱的诱惑而毁灭一个“整体世界”,并因向世俗的金钱靠拢把自己降格为一个“周围世界”。这是有损佛教传播之根本利益的。

据说,赵朴初先生生前在讲当代佛教的发展危机时强调,“僧衣、素食、独身”是传承光大汉传佛教的“六字要诀”。就是要真正严守佛教的世界观和生命观。让坚持不行男女之欲、持戒茹素加“独身”的僧众去看护堕落于男女之欲而非独身的身体残骸,可能不是对欲成为“天人”者应有的尊重吧。

这让我想起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论宗教》中的三段话,他说:

"掌管宗教的人的智慧、诚笃或仁爱受到怀疑时,或是无法显示任何可能的神启的象征时,他们想要维持的宗教必然也会让人怀疑,如果不用世俗的武力威摄人们,便会遭到反对和抛弃。"

"创立宗教的人或在己创立的宗教上增添一些东西的人,如果企图让人们相信这些自相矛盾的说法,就会失去智慧的声誉,因为矛盾的两面不可能同时都是正确的,因此教人相信这种说话,就说明了自己的愚昧无知,从而使在这桩事情上提出这种说法的人原形毕露,而且还会使他宣称为得自神启的一切事物都得不到人们的相信。"

暴露自私自利的目标会使他们失去仁爱之名,当他们要求别人崇奉的信仰结果只能促成或似乎只能促成他们取得统治权力、财富、地位或享乐时,他们也就失去了仁爱之名。

霍布斯说出了我之顾虑之处,毕竞社会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还需要在精神和心灵上使用宗教这支拐扙。这对无论是社会的政治或是神的政治无疑都是有利的。

我十分尊重汉传佛教有寺中安葬主持方丈的灵骨、存放僧人对佛教之发展有重大精神贡献的居士骨灰的宗教传统,毕竟佛教精神传承是靠一代又一代佛门弟子生生不息的坚持与努力,保存其灵骨己成为佛教信仰的精神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