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银:如何用网络空间解决“修昔底德陷阱”难题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修昔底德陷阱”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观点,这位历史学家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正如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和19世纪末德国人面临的情况一样。这种挑战多数以战争告终。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成就急剧崛起震惊了陆地霸主斯巴达。双方之间的威胁和反威胁引发竞争,长达30年的战争结束后,两国均遭毁灭。 

修昔底德总结说,“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从云计算的角度来分析,人属于云产品,是一个 包含了大量功能的复杂产品,恐惧是这个产品的一个状态参数。这个参数是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个全局性的系统参数而不是临时性的状态参数。这个参数的内容来自 人脑构建的信息处理系统,并以逻辑图象的形式存在。恐惧的图象并不是真实物理图象的映射,而是大脑里信息系统利用储存的信息所创建的图象,所以大脑里储存 信息的数量决定了图象的真实程度。

从技术创建方式上讲,个体恐惧和群体恐惧是不同的。群体恐惧是一种整体技术效果,并不是个体恐惧的简单相加或者平均,核心成员的恐惧具有引导效应,如同软件系统里的优先执行权。比如在10个成员的群体里,9个成员处在不同程度的恐惧状态中,只有1个成员没有丝毫恐惧,如果这个成员是这个群体里威望很高的领袖人物,那么在形成群体恐惧的过程中,就会优先处理这个领袖人物的状态信息,而会忽略其他人的状态信息。当然在一个群体里,如果没有核心成员,那么整体恐惧就会采用“共振”模式形成。

解决恐惧的唯一有效方法就是弄清楚未知的事 物,使大脑里创建的逻辑图象接近真实物理图象,以及获得有效地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通俗地说,就是当遇到任何问题时,不能回避,而是要直接面对,把问题弄 清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问题导向”的方法就是《道德经》里的“无为而为”的方法,无为是指不预先制定解决未知问题的方法,而是先实践,然后根据 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来制定解决方案。实验科学家所采用的就是“问题导向”的科学方法,比如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屠呦呦,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最 终实验成果的。科学家的成功来源于他们严谨认真的态度,一定不会回避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

修昔底德陷阱是由群体恐惧产生的行为模式,按 照霍金的理论,是由宇宙模型里的规则决定的。人的主观愿望是不能改变自然规则的,因为人本身就是宇宙里的构成事物。这就是说,在一个有限的区域内,修昔底 德陷阱属于自然规律的产物,是一定会发生的。修昔底德陷阱是丛林法则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个与空间范围相关联的行为模式,比如在一个县域范围内存在两家生 产同样产品的企业,就会出现竞争,任何一方都会想办法削弱对方的力量,以便获得更多的财富资源。

把陷阱转移到其它区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因此新的问题就是如何确定区域的边界。然而区域的范围是由科技文明的程度来决定的,科技的进步不断扩大人们控制区域的边界范围。对于一些大国来说,目前的 科技能力已经可以控制全球区域,也就是说,在地球空间区域内,这些大国处在相同的区域内争夺财富资源,修昔底德陷阱是无法避免的了。

幸运的是,云计算、物联网的出现给人类提供了创建网络空间的技术,如果能够在网络空间里创建一个与现实物理世界接近的虚拟世界,那么按照陷阱转移规律,就可以把物理世界里的修昔底德陷阱转移到虚拟世界,通过虚拟世界来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

不过能够解决“修昔底德陷阱”危机的网络空间 并不是目前的网络空间产品形态,当前的互联网产品所构成的网络空间是一个“坍缩空间”,空间的维并不是伸展的,如同一个坍缩的恒星,尽管拥有大量的信息, 但是已经失去了恒星的“空间活力”。因此需要革命性的理论和技术,建立革命性的模型,才能创建出与物理世界接近的虚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