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山东老家济南「29」「散文」
1. 佛教与泰山。
2. 天下名山僧占多。在佛教徒来到泰山之前,早在二千多年之前,泰山已经是方士们修炼的一座仙山。由于道教势力在泰山的过于强大,佛教在泰山并没有成为主流宗教。平心而论:泰山基本上是一座道教与佛教和平并存的一座大山。
3. 佛教进入泰山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北朝北齐僧人安道一的摩崖刻石:【金刚经】。北魏太武帝下令在全国废佛,灵岩寺受到重大的打击,寺殿大多被毁。后来北魏文成帝即位,佛教在国内重新复兴。北魏法师在泰山東麓建立【谷山寺】。北齐时代,泰山边有建立:【四禅寺】,【普照寺】。北齐流行摩崖刻经: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徂徕山刻经:【大般若经】。【般若波罗密经】。经文是佛教的灵魂,摩崖刻石,使得佛教经典文本得以保存,使得佛法得以普及。
4. 隋唐时期,泰山佛教进入鼎盛期。【藏佛寺】,【资福寺】,【竹林寺】,【天封寺】等寺院相继创建。
5. 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以洛阳为中心。佛教首先扩展到徐淮一带。山东相信方术和道仙的人很多,佛教传入之初,很多人把释迦牟尼和老子并提,视为同类的神, 人把佛教也看成是一种神仙方术。山东具备接受佛教的条件,泰山地区,成为佛教传入较早的地区之一。
6. 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在泰山这块土地上扎根,必须固有的哲学宗教思想相融合。这是一个佛教中国化进程,十分艰难。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人们要求宗教作为精神寄托,泰山佛教逐渐兴盛起来。
8. 前秦苻坚皇始元年(351),佛图澄的弟子僧朗,为逃避冉闵之乱迁居泰山。僧朗在泰山西北创建朗公寺,讲解《放光般若经》,传授弟子僧等百余人。
9.僧朗博学硕通,在当时佛教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南燕主慕容德授予僧朗东齐王的称号,并赐与奉高、山茌两县的封禄,以师事之。前秦主苻坚,“送紫金数斤,绢绫三十匹,奴子三人,以备洒扫”。不仅赠物,而且赠送奴隶。这样,由于统治者的扶植,一个小小的佛寺,发展成为相当规模的僧侣地主庄园。
10.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5),法定来到泰山西北的方山开山,重修寺庙在方山之阴,为神宝寺,后又迁至方山之阳,为灵岩寺。法定被誉为开山第一祖。公元446年, 魏太武帝灭佛,灵岩寺也受到严重打击。不久,文成帝继位,佛教又得到迅速恢复。这一时期泰山一带除较大的佛寺外,还有北魏时兴建的光化寺、谷山玉泉寺,北齐时兴建的四禅寺,以及普照寺等。寺院经济也相当发展,出现寺院领辖独立的佛图大户。
11.泰山经石峪的北齐隶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就是大乘空宗的主要经典。经石峪隶刻举无双稀世之宝,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魏晋南北朝几个世纪的发展,佛教在泰山一带逐渐扎下根来,到了隋唐,统治阶段大力扶植,泰山佛教进入鼎盛时期。
12.隋文帝开皇十五年,文帝东巡泰山,诏访泰山名僧法瓒进京,后送舍利於神通寺, 并广造神像。泰山成为山东佛教文化的中心。灵岩寺到了唐代更加兴旺,其在全国的影响远远超出神通寺,出现一些著名高僧
13.武则天在争夺政权的过程中,为了利用佛教为自己制造舆论。麟德二年(664), 高宗和武则天来泰山封禅时,打破以往帝王之惯例,先到灵岩拜佛,然后到岱顶祭天,说明唐高宗和武则天对佛教的重视。
14.唐中叶以后,禅宗成为中国佛教最有势力的宗派,佛教完全中国化,禅宗在泰山传播。唐开元(713-741)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北宋八个皇帝御书相赐,并规定灵岩寺的住持必须由皇帝直接派遣。
15.洪武年间,泰安僧纲司、僧会司的司署分设于普照寺、资福寺。各级僧官都由僧侣担任,属于国家官吏,虽给予一定的优待,但不给薪俸。佛教附属于朝廷行政之下,失去独立性。
16.进入近代,佛教由于其繁琐的教义,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急剧发展和变化,一直处在衰败的状态之中。民国十八年(1929),泰安成立了佛教协会,管理僧尼和保护财产。但并没有能够挽救佛教的日益衰退和没落。1978年以后,逐步落实,宗教政策。泰山佛教徒: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积极开放寺庙。重点庙宇,成为国际佛教界人士参观访问与交流佛教文化的场所。泰山佛教文化,正逐步趋于新发展时期。
【待续】
黄盟原创.
2023-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