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陶东风

1959年7月生于浙江省温岭市,1991年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学与中国当代文化研究。

丧失了个人维度的文艺学民族主义


近几年一些学者在叫嚣中国文论“失语”,他们这样判断的时候,其判断的角度与标准不是中国文论是否还在生产着,是否还有文艺学工作者在从事自己的文论研究,而是它是否是“中国的”。这表明他们一直是在代表“中国”说话。他们的论述单位不是个人,而是民族-国家。

这样的论述模式看似气势恢宏,道德感和正义感咄咄逼人,其实却违反了知识生产,乃至广义的精神生产的一般规律,这就是知识生产的个人维度,导致个性的丧失。

中国文论是由无数个别的文论家文论组成的,它们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当然,这些差异中也不乏共性,但是这个共性是在自由地生产出来的个人知识成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而不是特别设计出来的。一个人其实不必...

Read more

警惕大学生就业率造假的严重道德后果


    据报道,截止今年71日,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已经达到68%。这个数字引起了一些专家的质疑:在金融危机冲击、全球就业率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大学生有这么高的就业率么?即使不是专家,一般人也能直觉到我们的常识经验不支持这个统计数字。更有自称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网友披露,“我是一名应届毕业生,在离校时,我们每个人都要向学校交一份单位盖章的就业证明,才能拿到毕业证”,“我没有找到工作,老师逼着我签,我找亲戚的公司签了,先交差。”(2009710《法制晚报》)。这番自白让我震惊:原来68%这个数字是这样“逼出来的”!堪称就业率的放卫星运动。

为了进一步...

Read more

《极权主义的起源》中译本指謬(上)


阿伦特的著作近年来在大陆得到陆续介绍,形成了小小的阿伦特热,其主要著作基本上都有了中译本。但正如笔者在《阿伦特<精神生活. 思维>中译本指謬》中指出的,翻开这些新近出版的译著,真正能够顺畅地通读全书的寥寥无几。不少翻译不仅晦涩难懂,而且存在数量不少的硬伤,严重地影响了读者对作者思想的理解。笔者已经对《人的条件》《精神生活.思维》的中译本翻译错误专门撰写文章予以指出。2008年,阿伦特的成名作《极权主义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中译本在大陆出版,出版者为一直致力于西方学术经典介绍的著名的北京三联书店,译者为大陆学者林骧华(林译《极权主义的起源》此前已于1995年由台湾时...

Read more

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双重困境中思考


 

    由于“后”学的流行,对现代性的反思似乎已经成为时髦。这种反思工程在中国虽然启动得比西方要稍晚一些,但在世纪之交却也显得越来越蔚为壮观。说来也颇有点讽刺意味,对于现代性研究的兴趣不仅没有因为“后”学的出现而被“后”掉,恰恰相反,“后”学的挑战促使现代性研究才进入了一个更加自觉的阶段,出现了哈贝马斯、吉登斯、鲍曼这样一些鼎鼎大名的思想家。当然了,与上一辈的现代性思想家相比,在“后”学语境中思考并捍卫现代性的思想家对现代性更多了一种反思的态度,即使那些旨在捍卫现代性规划的思想家,也是在直面而不是回避“后”学挑战的前提下重申现代性的价值。罗尔斯...

Read more

公民文化与人文理念——我对人文北京的理解


“人文北京”提出的背景和依据

 

“人文北京”是在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以人为本等新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的促动下提出的首都城市定位和发展方针,旨在克服原先那种社会和经济发展模式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具体表现在:

一味追求GDP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导致严重的资源危机、生态环境危机、精神心理危机,经济增长和人的生活品质、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吻合、不同步;

政府和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服务水平与百姓的民生要求存在差距,公民权利的落实不到位,公共服务质量有待提到;

科技理性、工具理性、城市物质环境的飞速发展对人文精神造成了压制,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