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谭汝为

回眸2010:中国学界十大网事
回眸2010:中国学界十大网事
谭汝为(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刘利祥(天津张盈律师事务所律师)
回顾2010年,中国学界热闹非凡,但热点似与往年不同。网络元素的融入使学界更加纷纭纠结,多姿多彩。微博兴起,极大增强了公众的话语权,朴素的公平正义感与直觉的是非判断力,不断推动学界公共事件的发展。微博,成为学界交流重要载体,从而学界声音更多元,交锋更猛烈。2010的中国学界,网事层出,往事历历……
一、 肖传国买凶泄愤,方舟子打假遇袭
...博导光环始黯淡 培育水平待提升
博导,只是一个工作岗位
“博导”,这个曾经被社会十分尊崇的称呼,在清华将仅仅意味着一个高校的普通工作岗位。清华大学近日决定全面取消博士生导师评聘制度,全校副高职称以上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均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这意味着,只要是副教授以上的教师都有资格成为博导。博导光环的黯淡意味着什么?这一举措是否会影响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全面取消博导评聘制度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策理表示,在改革后的清华,博导只是一个工作岗位,不再是一个特殊的资格,更不是教授之上的更高的职称。能不能当博导,关键看教师有没有能力指导学生。
...
天津师大老教师关于校园乘车的两篇文章
天津师大老教师关于校园乘车的两篇文章
今天读《今晚报·副刊》,看到老同事汤吉夫教授写的《在校园里搭车》,蓦然想起我两年前写的同题材短文《让座与等车》(也刊于《今晚报》,具体日期失记),其中写道:
在下现已年过花甲,当了爷爷,但在国内的公交车、地铁上,甚至在我所任教大学的班车上,(除了我教过的学生之外)几乎没遇到年轻学子给我让座。对于站在他们身旁的老教师,弟子们或视而不见,或谈笑风生,或打情骂俏。
中午下课,走到新校区849路公交车站,几辆公交车一字排开,你就是福尔摩斯也难以判断究竟哪辆发车?年轻学子在预测将要走的车门口挤成一团,大家望眼...
谭汝为:天津的简称和别名
天津的简称和别名
谭汝为
历史上,天津发展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汇处(即今金钢桥三岔河口),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的发祥地。唐中叶后,天津成为粮食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使这里成为军事重镇和漕运中心。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率大军经直沽河南下,后夺取了政权登上皇位,1403年改元永乐。永乐二年(1404)设天津卫,并建天津城,翌年设天津左卫,转年增设天津右卫。清顺治九年(1652)三卫合一,归并于天津卫。从明永乐二年(1404)至今,天津建城已600多年。
天津有三个简称“...
1945 蒋经国与斯大林的激烈争辩
1945 蒋经国与斯大林的激烈争辩
本文系蒋经国对1945年夏随宋子文赴苏联谈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回忆。摘自《蒋经国自述》 作者:蒋经国,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1945年2月,美国因为要苏联参战,提早结束对日战争,罗斯福总统与斯大林订了《雅尔塔协定》。我们当时为着要打退压境的强敌——日本,只好委曲求全,根据《雅尔塔协定》,和苏联政府谈判,签订了中苏条约。
1945年,美国还没有把《雅尔塔协定》公布以前,我们政府已经派员到莫斯科去进行中苏谈判,我也参加。这次的交涉,是由当时的行政院长宋子文先生领导的。
我...
中国修辞学会新任会长马庆株教授接答记者问
踵武前贤,开创修辞学研究新局面
——中国修辞学会新任会长马庆株教授答记者问
记者:马教授,祝贺您当选为中国修辞学会新一届会长。请您简要介绍中国修辞学会的宗旨和任务、历史和现状。
马庆株:谢谢。学会的宗旨是:团结全国有志于修辞学研究与教学的各界人士,探索学术、交流成果、普及修辞知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学会的任务是:密切关注修辞现象发展动态与国内外研究新动向,积极开展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学术研究;组织力量开展相关课题的重点研究;注意培养青年学者,壮大学科队伍;做好会员有关科研成果的出版、应用和推广工作;加强与会员的联...
胡适——旧学颇邃密,新知更深沉
旧学颇邃密,新知更深沉
——读书札记之三
蔡元培曾夸赞胡适“真是旧学邃密而且新知深沉的一个人”。在学术上,胡适“不立异,不苟同;不自立门户,也不沿门托钵”,着力于开一代风气。
哲人必留哲言,精妙哲言较之长篇大论更具穿透力和影响力。胡适的许多哲言,对我们颇有影响,比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只认得事实,只跟着证据走”;“要小题大做,千万不要大题小做”;“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多研究一些问题,少谈点主义”;“呐喊救不了国家”;“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
大师如何产生?
大师如何产生?
——读书札记之二
谭汝为
谈到清华大学的历史,令今人神往的是它独特的人才观。例如文史大师陈寅恪、数学泰斗华罗庚二人,都没有博士学位,却都得到清华的礼聘。
陈寅恪先生13岁即开始海外留学,前后长达16年:先以自费生身份到日本,学习4年,后因病回国;1918年7月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梵文与巴利文,兼及印度哲学与佛学;1921年再赴德国,进柏林大学研究梵文;但一直没拿学位。陈寅恪出任清华研究院导师,得到梁启超的鼎力推荐。据说梁启超为此曾与校长舌战,校长说,陈寅恪一...
中国近现代知识界的代表人物
近现代知识界的代表人物
——读书札记
谭汝为
回顾百年历史,中华民族知识界,可谓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如近现代知识界的代表人物 蔡元培、胡适、梁漱溟、宋教仁、丁文江、梅贻琦、张君劢、晏阳初、马相伯、陈寅恪、张伯苓、卢作孚、黄炎培、陶行知、蒋百里、顾维钧、马寅初、张东荪、储安平……等等。从个体上评价,尽管领域不同,各有局限,或有瑕疵,但作为一个知识群体,他们确实是中国现代文明的奠基人兼开拓者。
在他们身上,既承继中华传统美德,又兼具西方的公义与进取精神。可谓融中西文化于一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