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谭汝为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从事汉语修辞学、词汇语义学、民俗语言学、对外汉语及阅读鉴赏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兼任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修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阅读与鉴赏研究会会长、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副会长、天津市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天津市修辞语用学会会长等学术职务。主要著述:《古典诗歌的修辞和语言问题》、《词语修辞与文化》、《人间词话•人间词》、《诗歌修辞句法与鉴赏》、《民俗文化语汇通论》、《天津地名文化》等。

谭汝为:春节为嘛安排在数九寒冬里过?


春节为嘛安排在数九寒冬里过?

 

——为西山大博文春节就是互折腾所写评论

 

谭汝为

 


 

春节是古代农业社会之遗存,为何在冬季过这个最隆重的节日?究其原因,大致有七:

一是农闲季节,不折腾不热闹,怎能消耗剩余精力;

二是秋收之后,可尽享一年劳动收获之成果;

三是冰天雪地,利于食品贮存;

四是狩猎黄金时节,可增添节日食谱的动物类脂肪食物;

五是年根底下,祭祀祖先和神灵,可从容顶礼膜拜;

六是腾下手来,调整人际关系,谈婚论嫁,以娶妻生子,延续香火;

七是通过近三个月的休整,恢复体力,以利明年春耕。

——你想不折腾...

Read more

兔子凭嘛入选十二生肖?


兔子凭嘛入选十二生肖?

 

           作者:吴裕成  原题《兔入选十二生肖》来源:《今晚报》 2011-01-31

 

生肖阵容十二员,六畜全部入选,它们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自然容易处于遴选十二生肖的视线之内。兔不在六畜之中,靠什么跻身十二生肖?从动物特征的角度看,兔不具备虎的凶猛、蛇的可怕,因此难说它会像虎或蛇那样,给人带来强刺激;兔属小动物,它的能量”——即便讲破坏力,又比不上更小的鼠;兔的体貌平平,要论给人留印象,怕是...

Read more

谭汝为:“贴倒酉”民俗诠释


“贴倒酉”民俗诠释

 

谭汝为

 

天津春节民谚:“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倒酉;三十晚上合家欢乐守一宿。”

 


所谓“贴倒酉”,就是“新桃换旧符”,以迎候“五福临门”——把福、禄、寿、喜、财和春天一起引进家门。在农历除夕之前的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都贴福字、春联、窗花、吊钱、年画、剪纸等,来迎接春节的到来。

 



“倒酉”这个术语,表达以下民俗文化含义:首先,“酉”是地支的第十位。“酉”属金,“倒酉”就是“金到”的意思,与上句“白面发”的“发”都是发财之义。其次...

Read more

大学精神究竟是什么?


大学精神究竟是什么?

 

和在高校任教的好友聊天,谈到民国时期的大学精神,第一羡慕,第二感慨。

 

近百年来,中国经历着历史上最大的社会变革,大学精神就在这大背景中形成并发展演变。1949年之前,大学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沿,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培养出了大批杰出人才,那时的大学精神,崇高、健康、独立、自由。

 

大学精神究竟是什么呢?先辈阐述醍醐灌顶,教育界内尽人皆知:

 

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应“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清华大学...

Read more

清朝灭亡告诉我们什么?


清朝灭亡告诉我们什么

作者:孔祥吉 来源:博览群书 2010-11-7

 

   清王朝皇冠落地快一百年了。笔者把晚清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与人物的真实面貌,据两国的原始档案予以勾画揭示,看看这段历史,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

 

  同治七年1868年)开始,两国的起跑点大体相同,都是以农林牧渔为主体的小农经济社会,也同是西方列强侵凌掠夺的对象。可四五十年之后,结果大出人们意外。日本由一个受人侵凌的弱国,变为一个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与西方列强并驾齐驱、侵凌别国的强国。而紫禁城里,却又一次上演了一幕孤儿寡母“垂泪对宫娥”的历史悲剧。原因...

Read more

谈“隐性世袭”


 谈“隐性世袭”

                                 (本文源自网文,进行删改重写而成。)

 

财富和权力的直接转移,称为“世袭”,例如那个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邻国。但我们的“隐性世袭”,俨然披上一层貌似合理的柔曼轻纱。这种“隐性世袭”其实...

Read more

穆森:津门再无世瑜老


津门再无世瑜老——悼李世瑜先生

 

作者:穆森   来源:学术批评网

  世瑜老,走了。这些日子,几次提笔,都是写写、停停,终不能成篇。

   
我的书桌上,至今摆放着《天津记忆·穿月斋社会历史学辑稿》。书是打开着,往事历历在目。今年531日,我们成功举办李世瑜社会历史学学术讨论会,那天他精神矍铄,谈笑风生。大概一周多后,世瑜老给我打来电话,说有事求我帮忙,希望方便时来家一趟。待我来到新闻里,他拿出一本《中国俗文学学会通讯》,上面的一篇征稿启事被他用红笔圈点了很多处。我想求你...

Read more

火烧圆明园的真实起因


火烧圆明园的真实起因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50周年之际,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应邀为人民日报《文史参考》写了一篇6000多字的文章《圆明园:苦难来自封闭与落后》,反思历史文明问题。

 

袁伟时说,为什么圆明园会有三天大火?英法联军进兵到北京附近,蒙古的僧格林沁亲王率兵和他们打,结果打败了。北京当时要求谈判,英法联军派出大约40人去谈判,达成和平解决协议。这个时候,僧格林沁亲王却把参与谈判的英法两国的人扣留起来。这就是涉及文明的问题,怎么可以扣留谈判人员呢?战火就再度燃起,但僧格林沁亲王的军队依然是不堪一击,不得不再度求和。接受协议以后,英法联军要求交换扣留人...

Read more

人生·人格·人心——耀邦诞辰95周年感言


人生·人格·人心

胡启立

炎黄春秋2011年第1

 

    岁月如水,逝者如斯。转眼间,耀邦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一年了。

 

  二十一年,二十一个春夏秋冬,我们经常不由自主地想起耀邦,经常情不自禁地谈起耀邦。

 

  二十一年,二十一番花开花落,我们仍清晰地感到,耀邦从来就没离开我们,他依然鲜活地生活在我们中间,无时无刻不和我们在一起,共忧患,同凉热。

 

   二十一年,世事沧桑,变化之大,让人有如隔世之感;但在岁月的长河中,依然流淌着的,是人们对耀邦的不尽思念,是对中华民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