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最火的电影,当属张艺谋导演的《秋菊打官司》。秋菊上过中学,算是村里的知识工作者,丈夫和村长争执被踢伤,村长拒绝道歉。秋菊气不过,层层上访。村长也是干部,一介小民,为什么偏要和官斗呢。不为其他,“额就为讨个说法”。人要堂堂正正地活着,需要有个说法。企业要顺顺利利地发展,也要有套说辞。
企业家不能总靠自己的直觉,直觉就像灵感,时灵时不灵。也不能靠管理学,高深繁杂的管理理论不容易落地。德鲁克发现,成功企业家靠的是一套明确、简单而又深刻的说辞。天天说,月月说,年年说。说来说去,自己居然都真的相信了,企业就有希望了。
总结德鲁克的研究成果,...
作者文章归档:文荣

同伴还没有完成,你在做什么?
有这样一则事例,军训时,教官给三分钟让学员整理床铺,在三分钟之内,仅有不到十个人完成。教官并没有表扬完成了的学员,而是对他们说“你的伙伴还没有弄好,你该干什么?”最简单的要求是:我们希望有大部分的人能够按要求完成。高一层的要求则是:我们希望看到整个团队都能够完成。这是一个集体的行为。
强调团队,并不是忽略个人发展,有伙伴帮忙,就站在一旁冷眼观望,份内的事就可以无动与衷。在工作中,很多任务并不如工厂流水线那样,一步步需要按流程来安排。更多的情况则是需要各部门协同工作,即同一时间,有多个部门分工完成同一件事情。因而个体劳动很难在协同工作中区分出孰轻孰重。...
成功,因为中道
佛教推崇中道。不偏不倚,不堕极端,脱离两边,就是中道。《杂阿含经》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位音乐人名叫二十亿耳,出家后非常用功,不分日夜地刻苦修行。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没有开悟,二十亿耳信心有点不足,想打退堂鼓。佛陀开导他说,你是音乐人,肯定明白琴弦太紧容易绷断,太松无法演奏,只有松紧适度才能弹出美妙的乐曲。二十亿耳若有所悟,调整了修行方式,不久之后就有了成果。
中道,也是佛陀自己的觉悟之道。佛陀在家的时候,天天锦衣玉食、妻妾相随。可惜,这种悠逸的生活,无法让心真正满足。佛陀毅然出家后苦修了六年,有时每天只吃一粒米,饿得皮包骨头,有如枯木。遗憾的是,如此偏执地折磨自己,还是不...
得文化者得市场
前不久有幸参加了“芯世界”公益创新奖20强评审会,今年参评的项目有近400个,项目来源和质量都超过了去年。中国社会现在问题多多,但是另一方面,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够亲身感受到中国公益事业的快速发展。
据说美国社会50%的成年人都是志愿者,每周为非营利组织至少工作3小时,非营利组织的产出占到美国GDP的2%~3%。事实上,非营利组织已经代替政府和企业,处于美国社会的中心位置了。
公益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两者确实有些不同。要咬文嚼字去仔细区分,既很困难,又无必要。在《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前言”中,德鲁克指出,政府处...
梦想与现实
动机和目的,有时候很飘渺。
企业家为什么要创业,回答多种多样。2011年IT领袖峰会,回忆十年前的梦想是什么的时候,马云的梦想:就是要把公司做好,要为相信自己的员工、客户负责任。李彦宏的梦想:先实现事业的梦想,再实现生活梦想、家庭梦想。十年前的腾讯挣扎在生死线上,今天的马化腾已经想不起当时的梦想了。
不咬文嚼字,梦想、动机、目的,这几个词的意思差不多。很少有企业家明目张胆地宣称:自己做企业就是为了赚钱。把赚钱当成目的,或者文雅一点说,把经济绩效当成企业的使命,大部分企业家都羞于出口,怕被贴上唯利是图的标签。
员工为什么要工作,和上面的问题有类似之处。面试...
企业要像社区那样积累人气
二战期间,德鲁克在通用汽车进行了为期2年的研究工作。通用员工在大战时期的表现,让德鲁克耳目一新。当时工程师和监督人员寥寥无几,一大批没有经过训练的新手,不得不承担起责任,成为自动自发的工作团队。令人惊奇的是,这些自我负责的工作团队,生产力和表现都很优异。
因为人手奇缺,通用甚至雇佣了2000多个年老色衰的黑人妓女,在鸨母的管理下,只培训了几个星期,这些原本没有技术的文盲,就能生产新型的投弹瞄准器了,而且生产力比以前的专业技工更高。
德鲁克也由此得到了最重要、最有创意的研究成果:工厂社区自治和放权给员工。
《Facebook 效应》在序言中讲了一个故事,工...
权力化解工作压力
经常有管理者抱怨自己有多累有多辛苦,总是第一个来公司,又往往是最后一个离开公司,比打工更像打工。员工的明天我要负责,我的明天我还要负责。
为什么累?因为你想了全公司要想的事情,因为你站在了更高的角度认为需要做更多的事情。对于权力,看得太紧,攥得太死,想得太重。
权力是什么?在企业中,就是在职责范围内,赋予能够指挥或控制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领导,无论是高层还是中层,才有权力,而是每个员工,每个岗位都有其自身的权力。作为领导,是调动他们发挥各自己的权力,还是全部需要自己来协调解决,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
雇佣一个员工,我们不仅要的是他劳动的一双手...
力求完美,从我做起
威尔第80高龄的时候,创作了生前最后一部歌剧《福斯塔》,威尔第说:“我一生都是音乐人,且一直致力于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我一直很困惑自己是否能达到这个境界,只是下定决心要再努力一试”。威尔第的《福斯塔》,以及力求完美的创作信念,深深打动了当时恰好18岁的德鲁克。
力求完美,是威尔第80岁仍然坚持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德鲁克96岁仍然笔耕不辍的精神支撑。
我们大多数人,都习惯了触手可及的目标,或者跳一跳就够得着的目标。目标一旦达到,肩上的重担不翼而飞,精气神一下子就泻掉了。考上了大学,为什么要烧书呢。因为大学就是目标,都考上了大学,还留着书干吗。下...
有感《三双鞋》
源自于一篇推荐,简短的几句话,我想这本书是我需要的,我应该看一看,这就是《三双鞋》的神奇,它能在几分钟抓住你的胃口。
创业有如博弈,我们并不能精确的算出下一次转盘会指向哪里。在未知的创业时期,更多指引我们的是对市场敏锐的感知、做事情的激情,朋友的信赖与支持、对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你究竟想得到什么?你想做什么?做这件事情你快乐吗?之所以他能创造令所有创业公司惊叹、羡慕、膜拜的成就,我想是因为谢家华先生是始终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他的每一次创业之旅。
换张桌子的思维
有时我们没有成功或是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仅是因为我们常常沉迷于正在做的事情,谢先生在玩扑克牌时...
工作,活命还是安心?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仔细想想,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
最朴实的回答,是为了生存。有工作才有薪水,有薪水才能活着。面粉、奶粉,妆粉,哪一样都要从薪水中来。工作的第一动力,就是为了活着。没有薪水或者薪水太少,会影响到生存质量,最终也会影响到工作质量。
但是工作就是为了生存吗,也不尽然。在穷困潦倒中奋斗的人中总幻想:等有了小钱,每天早上喝两碗豆浆;等有了大钱,就不再辛苦工作,每天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去。实际呢,整天游手好闲的富翁,这世界上还真没几个。反倒是不少功成名就的创业者,没过几天有钱有闲的生活,又回过头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工作之中。工作,不再是手段,甚至成为了一种目的。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