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蔡明

.

品世博(6)·3D、4D到ND,假作真时真亦假


(此系列联名星际元会展·张昱共同发布)

 

  世博不是电影院,不过有不少人是跑去看3D4D电影的(或是排队过多,仨小时只看了场电影)。沙特、泰国,石油、太空馆都不错。石油馆是最纯种的4D之一了,跟3D的不同,4D的眼镜是特制的。一般的3D电影呢,眼镜的里面复杂结构是一种线型的,咱们看《阿凡达》、《唐山大地震》那几分钟,都是这样的。4D电影眼镜的内部结构是圆状的。这是为什么呢,所谓4D,就是场景随剧情一起变换,座椅是会东倒西歪的。这种结构,就保证不管视线从哪个角度观看影片,图像都是清晰的,不会产生偏差。

 

  我看资料,这些座椅很多动作都要精确到0.001秒,这是...

Read more

艺术还能当社会的灵感缪斯么?


  设计的灵感来源,很大一部分是当代艺术。设计是时尚产业,直接面对消费者,性格更加圆滑而亲切。艺术相当于计算机程序里的底层语言,是根基,也显得更加冷酷、正直与天真。设计可以做概念,但更需要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艺术是批判、试验、非主流(这个词容易歧义,或者可以用一个未必准确,但更直接的词:体制外)的面孔。

 

  所以设计必然是养分吸取者,而无法成为社会本身的灵感缪斯。拥有足够独立意识的艺术,才当之无愧。奢侈品极度酷爱与当代艺术合作,吸引贵族客户眼球是其一,大牌设计师本身对艺术的痴迷与崇敬是根本。

 

  不过这个大招牌,至少在中国,当代艺术有点扛不住了。

 ...

Read more

社会的放大镜,与心灵的显微镜


  时尚行业三大领域:时装奢侈品、室内设计、都市窗口行业,灵感的共同来源是当代艺术与部落文化。艺术领域,找一种分法(维度太多,分类方法也多),咱们可以把它分成冲动型和细微型。冲动型是冲击眼球、冲击心房、冲击动脉、冲击浑身燥热的皮肤。它们未必不含蓄,但更是血淋淋的直视。它们不忌惮框架的存在,实行各种敲山震虎。3个人高的动物雕塑摆出华尔街精英的姿势;将一个表情夸张到极致——比如大笑,然后把其他细节模糊省略。

 

  细微型,是一种抽丝拨茧闹腾你心灵的手段。弗洛伊德描述过一种渐进式疼痛,它大多出现在梦里,你会感觉全身无力,然后身体某个部位——右手食指、左腕,或是右膝盖,开始有一点...

Read more

沙发是情人、至亲,还是知己?


  在一个家里,沙发的地位很特殊,它会和你一种任何其它家具没有的感情连接,椅子,臀部接触;床,背部接触;柜,手部接触;灯,眼部接触。但沙发这个东西,会让人感觉到怀抱一样的拥抱,是心灵接触。有种说法,家具不仅需要智商,还需要情商。所谓智商很好理解,就是高科技、智能化、人体工学化。情商呢,是人情味,依恋感,和交流感。

 

  一个真正好的沙发,第一眼就要给人拥抱的感觉。不管是情人般若即若离的拥抱,还是亲人般深切的拥抱,或是知己般淡如水的拥抱。感情有炽烈有清淡,但“拥抱'这一概念始终在其中。

 

  越离人心近的物件,越容易折射人心。日本一个作家这么说:“我常常相信沙...

Read more

玻璃之岛300年后再成奢侈帝国的理由


  穆拉诺(Murano),意大利威尼斯北的一个小海岛,恬静优雅,中世纪时是威尼斯共和国的一块小小领土。13世纪末,商品玻璃刚刚在欧洲流行,公元前3000多年的古埃及有色玻璃、公元前1000多年的中国的无色玻璃,在欧洲开始蓬勃发展。那时的意大利,正是文艺复兴的主要战场,玻璃制造技术堪称炉火纯青。威尼斯共和国大张旗鼓地宣称:玻璃作坊和能工巧匠们都要搬去一个小岛,“以免失火,威胁城市安全!”

 

  吹制个玻璃都怕着火,现在的俄罗斯岂不是要全国禁止火柴业、打火机业、冶金业了。政府盘算得很清楚,那时豪华玻璃制品是威尼斯大宗出口,国际市场上比当今微软的操作系统还要垄断,一面镶银框的...

Read more

平原文化修园林,海岛文化盖神庙


  文化,大都是两种社会活动的结果:继承,和积累。不是什么东西都能积累继承的,文化跟生物学原理一样,必然有个选择和淘汰的过程。一个区域多盆地还是多丘陵,是平原还是森林,对靠天卫生、对抗自然灾害孱弱的古代居民们有太大影响,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特性。适合当时生命繁衍的文化被保留,导致生命艰难甚至灭亡的文化被淘汰。有一系列学科,都是研究各种客观条件推演主观思想的,比如地缘政治学、经济地理、地理宗教学等,都是研究改变自然能力不足时(虽然科技会进步,但总也有改变不了的自然),客观环境对人文的影响。

 

  这些被选择而流传下来的文化,聚集而成“价值观”。它们都是有利于当地人生存和发展...

Read more

审丑审美审寂寞


  审丑这件事,东西方都有源可溯。中国古代,赏石是要审丑的,郑板桥说得好:“丑而雄,丑而秀”。那时的同志们,是审“丑”之“美”,以极“丑”见极“美”。相石不像相面,要目若朗星眉如远山那么美,而是什么:瘦、皱、透、漏。这是美还是丑?说白了是“形”。

 

  西方则是野兽派和达达主义,马蒂斯们和杜尚们。他们画出的画,按当时法国评论家口吻:“一罐颜料掼在公众脸上”,粗俗、粗暴、粗犷。杜尚更代表了一战期间西方文艺青年们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状态,直接把一个带有车轮的自行车前叉,倒栽葱固定在一张圆凳上,为该艺术品取名为《自行车轮》。

 

  这些审丑,其实没有脱离审美的范畴。它...

Read more

外国店员鄙视中国人买消费品?


  在巴黎,在迪拜,在纽约,中国人的购物欲比索马里海盗的抢劫欲还炽烈。你要分类,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小白领们,教育优秀,工作稳定,多为外企,需要形象,但离大富大贵也还差着距离。来欧洲蜜月或者旅行,事先上网看好了价格差,果断出手,狂买名牌相对便宜的配件,比如包、时装表、牛仔裤、化妆品、小件配饰。另一种是富一代、富二代、富三代们,多为暴富,买奢侈品如买白菜,以洗劫香榭丽舍的精神开始扫荡之旅。

 

  据我观察,大牌店里的帅哥美女店员们,本着职业精神与提成喜悦,对中国顾客尽以优质礼貌的服务。但他们的眼神中——这当然不是白纸黑字的东西,你可以说我个人妄想,但大多数亲历的人都有感触——...

Read more

全民审美缺失源头在哪里?


  我们的学校,尤其大学,随着市场化(一边取消毕业分配,一边对学分学年明码标价)、产业化(一边疯狂扩招,一边四处建大学城)、国际化(一边“建世界一流大学”,一边大规模合并),越来越成为一个奇怪的组织。按媒体的评论来说,它出售产品,却没有售后服务;是投资,却不保证你回报。我看什么大学都在成为“综合性大学”,而且这些综合性大学的各种综合专业也没什么两样。谁创新个什么专业,剩下学校和搞营销的看见谁使出一个招数,立马抄袭跟上一般,纷纷开设,生怕自己没有。好像我们的大学不再精心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而热衷于培养“就业员”。

 

  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创新思维,这样的路线方针下,有很多...

Read more

国家、企业、民众,谁该给低碳买单?


  低碳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国家开始出“国策”了,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新闻媒体每个犄角旮旯,都能跟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挂上边;上海世博会将低碳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家居行业更不用说,本来就关系紧密,今年参加了不止一个的低碳论坛。天地轮转,风云突变,仿佛我们的生活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全民皆碳”的时代。其实何止全民皆碳,简直是全球皆碳。“碳”这东西,作为一个中心环节素,在全方位地改变着全世界的政治秩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低碳有一个问题很关键,就是到底谁来为低碳买单?企业、国家、还是民众买单?

 

  碳排放是个外部性问题,你不排,他排,地球照样糟糕。这是国家的调控支持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