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蔡明

.

设计“胶居”是助长低收入人群趋势么?


  黄日新老人,算是人老心不老,脑健体不疲的代表。作为一个热能动力工程师,退休了,投入几十万在北京研发建造胶囊公寓,已经有了三代。第一代人均面积2平米——2米乘1米,就是一张床呗。第一代被拆了,因为北京政府有规定,最低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要到4平米,2乘2。第三代5平米了,保证不被拆。加上公摊,厨房餐厅卫生间齐全。

 

这些图片都是一个报道里的。设计图,下了功夫

 

 


有人说像公共卫生间。对不起,这时候胶囊还没卫生间。

 

  40平米算蜗居,4平米算什么?胶囊之称,一点不虚。从技术上讲,也许还是有不少漏洞的——毕竟一般普通住宅,算房高2米...

Read more

中国人爱打架么?需要打架么?


  中国男篮打架这件事我看新闻知道了。中国的传统,儒释道上都有和为贵的指导方针。儒家是孟子,提出“五伦”,东西很多: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不就是河蟹社会么。人与人的交往要遵从既定的原则,不可乱了章法,和为贵。道家也强调忍让和避让,在为人处事上,或忍了,或自己心里挺高兴,虽然忍了但不觉得难受,打太极打太极,谁都知道什么意思。化解矛盾冲突时,经常强调退一步海阔天空么。佛教好说,只要放下屠刀,即可立地成佛。

 

  只不过忍字心上一把刀啊,有时候真不是那么好忍。就像篮球大球运动身体接触多,火一上来可不就打个架,不过打架总是不好的,首先就对不起观众。...

Read more

冰天雪地的温情一派


  北欧四国,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其实还有冰岛,不过本身地理环境更特殊,产业结构也不同,姑且不说),文化社会进程上都比较统一。欧洲大陆火车轰鸣轮船冒烟的时候,盎格鲁撒克逊人看着两个火车头相撞,也阻止不了他们对这种机器怪兽的渴望。但北欧呢,相对外界来说,是比较隔离的,工业化进程缓慢。法国人德国人看他们:乡野村夫;但人家自己,还觉得是世外桃源呢。

 

  工业动力与流水线作业,向来是手工业的第一毒药。因此现代化进展温和的北欧,倒是手工艺工匠良好的温室。到了二十世纪,都没有太多机床或者蒸汽机,批量生产家具的公司少之又少。家具业的主力,还都是小型手工艺作坊为主。这些作坊的机械化...

Read more

中国是性开放了,还是依旧性禁忌?


  王忆璇,一位跳舞的女性,所以她以前可以被称为舞娘。现在则要在前面加上“平胸”两字——因为对自己身材感到遗憾,以平胸身份上了一档节目,希望赢得基金用来隆胸。估计马上又要改为丰胸舞娘,因为她刚成功做完隆胸手术,还把隆胸日记在网上公布。

 

  我知道她是一位北漂的舞蹈老师,北漂就是个与辛苦、奋斗绑在一起的词,再加上搞艺术,那更是艰辛。她隆胸这件事上,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人们的议论。

 

  男同志们的看法——对于胸,确实喜欢大,但不喜欢假。“要是自己老婆这样,你不觉得别扭么?”女同胞的看法——其实很多人有这种隐约的年头,但还是有些心理身体上的恐惧,毕竟不是自己原装。...

Read more

美是配方生产出的,还是灵魂创造出的?


  一个问题,美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

 

  乍看是很简单的。你说美是具象的,你拿个秤杆或者电子称来看看分量啊,拿个皮尺卷尺来测测周长啊,或者享受一会儿美的感受等同于吃几只烤鸭喝几碗西湖莼菜汤——美肯定是抽象的嘛,是意识的美学,是精神的美学。

 

  那再来问,美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

 

  乍看也很简单。理科生考美术么?不考。美术生考数学么?也不考。美学和逻辑学除了同为学问中的一门,简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啊。美肯定是感性的啊,你有你的美我有我的美,而且是你觉得美就是美,我觉得不美就是不美,简单而言——美不美是不能靠方程式算出来的,这怎么能算理性的...

Read more

住的城市很没劲?是少了公共空间艺术


  艺术应该还算小众,但里面找个分支,公共空间艺术,就是众乐乐的大众了。顾名思义,这就是是设置在公共空间,与大众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艺术品。中关村门口的DNA双螺旋是不是?是。皇城根那边老先生和小女孩下棋的雕塑是不是?是——雕塑是三维艺术,只要搬出美术馆放到公共空间,又和空间契合,那一般都是公共空间艺术品。鸟巢是不是?可以算是。你站到世贸天街下面说全北京不要向上看还是向我看吧,然后学布鲁塞尔的于连解开皮带小解是不是?不是,这算行为艺术。因为你的动作再长也持续不了5分钟,没有起码的空间陈列稳定性。于连的雕塑就是,人家在比利时尿了多少年了。

 

于连非常与时俱进的,已经换过差不多10...

Read more

中秋还有多少人是真正在乎的?


   西方人过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万圣节,是有宗教传统的。一个基督教或者新教国家,在一个特定日子以上帝为对象集会庆祝,虔诚感带来的节日仪式感就自然流露而出,即使商业怎么渗透,骨子里的虔诚不会被取代。

 

  中国人过中秋、春节、端午,不是宗教传统,而是文化社会传统。节日有两种情感维系,一是价值观共识,二是仪式感。价值观共识在宗教国家很好达到,在中国就不那么容易。历史上,中秋应该是一家团聚、丰盛聚餐的日子。其中的精神寄托在于团圆、联络感情,和大快朵颐。不过以前物质匮乏,春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能吃饺子猪肉,跟平日可大不一样。但现在物质丰富了,光说吃,每天都能像过...

Read more

GDP第二了,幸福感何时第二?


  我读日本现代经济发展历史时,曾看到上世纪中叶的水俣湾事件。二战后的日本,像30年间的中国一样,开始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实现着经济增长。货币崇拜上升到几近天皇崇拜的地位,全民族的血液都带着日元味道。水俣湾,曾经是日本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独特秀美的安静地方,当地的村民主要以打鱼为生,颇有福建浙江渔乡味道。

 

  50年代,镇上开始出现诡异的事情,猫狗忽然得了一种怪病,走起路来摇摇晃晃,醉八仙一般。四肢不断抽搐,最后——自己跳进海里淹死。

 

  岁后,人类也开始得上怪病,症状和猫狗非常相似。先是口齿不清,脸上毫无表情,走起路来东倒西歪,最后全身肌肉哆嗦,身体像弓一样...

Read more

博客5周年,家居圈在产业升级,消费者在审美升级


  新浪朋友号召我,博客五周年,撰文纪念一下。我开博的时候,房价问题一马当先,搭台对掐;家装问题拍马跟上,众说纷纭。前者是经济问题,后者是审美问题。前者讲了无数逻辑、信息与政策,依旧不知何人所言靠谱。后者是感性、偏好与生活,却太多云里雾里,容易让人不知从何抓起。

 

  这四年,这里成为了一个讨论设计、时尚、文化、生活方式的地方。有些虚无缥缈?审美确实很虚,但它是你干诸多很实的事情的基础。就像数学也很抽象,却是你思考无数问题的功底。中国人没有审美观,缘于没有成熟的审美观教育。我们学会了很多技能,各种程序、语言、单词,然后没有什么知识。我们在学校没有对文化、审美产生清晰的概念...

Read more

申遗,大智若愚还是大愚若智


  上月,丹霞地貌终于申遗成功了。中国的第40项世界自然遗产,六地打包同申,十几亿拿下。一有新闻,关键字都是“涨门票、政绩工程、申遗产业、**申遗(排队到下个世纪的申遗项目之一)”。人们就很诧异,申遗都要打群架么?然后就有一路专家分析十几亿值得,另一路专家分析能有多大经济效益,再一路专家分析门票涨多少。

 

  以前说“酒香不怕巷子深”,那是一个作坊对自己牌子的坚守和信心。如今信息爆炸了,耐得住寂寞的太少,酒再香也怕巷子深,虽然也许胡同一拐弯就到。再好的风景和文物,要没个世界遗产的名号,也是提不起气来。于是,申遗成了中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地最热衷的工作,真是酒香的要申遗,酒不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