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消费:警惕以投资为名的掠夺


住房消费:警惕以投资为名的掠夺

    一边是近年来房价不断飙升,一边是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捷报频传。今年以来,不断有学者对CPI指数的科学性提出了质疑。近日,国家统计局这样回应了人们关于商品房价格指数与CPI关系的讨论:一是已经对CPI中居住权重进行了调高,二是对购买商品房不属于消费的观点进行了重申(详见新京报2006828日)。在现阶段,普通购买商品房的确具有投资与消费的双重属性,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即使完全把购买商品房看作一种投资行为,房价的暴涨也会对消费形成真实的挤压,尤其是受富人的泡沫式的投资伤害最大的极可能是低收入者们。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投资与消费两种行为的真实关系。按照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投资意味着牺牲当前消费以增加未来消费。因而,投资必然会对当前的消费造成一定的损害。而对于大多数只拥有一套自用住宅的人而言,所谓“住房投资”其实只是一种幻觉而已。比如笔者的一位朋友最近准备出售他2001年在北京某郊区的住房,原房价不过2000/米,现在可售4000/米,看似可以获利一倍。但他如果想在同样位置重新购置新房,新房房价则已经超过5000/米,因此,从住房的使用价值看,这项投资并没有真实地增加他未来的消费。而且如果他继续采取按揭买房的方式购买更大的住宅,他的这项投资虽然不能真实地增加未来的消费,但却实实在在地使眼下的消费水准进一步降低了。而从整个宏观经济来看,近年来,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不断下降,已经大大抵消了投资扩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其次,所谓的住房投资泡沫会在其它相关领域制造价格压力,将会拉动上下游产业的快速增长,如钢铁、水泥等。而这些相关领域的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最后将传递到居民消费价格上。而且某些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会对农产品等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产品价格回升造成很大的破坏,比如近年来高耗能行业的电力短缺引起电价高企,进而影响化肥价格,最终造农民增收难。同时,对于进城打工者和新就业的大学生而言,商品房价格攀升也使租房支出大大增加,使得他们的生活质量受到进一步的损害。

    应该说,社会创造的总财富是固定的,有人受益就会有人受损。房价的大幅度上涨意味着全国人民创造的财富在大量向与房地产相关的领域集中。房价上涨的背后是人民创造的财富被某些利益集团的无情掠夺,这一掠夺的逻辑后果是越到底层分配到的社会财富越少。从某种意义上讲,房地产界“章子怡”们的暴富和大红大紫与一房难求的“张大民”们,十年工资不涨的“傻根”们都是有着一定的联系的。在住房成为投资这个问题上,除了房地产商和地方政府这两个最大的赢家外,普通投资者想从投资中获益的必备条件是至少拥有两处以上的住房,而符合这个条件的要么是权力和资本的所有者,要么是城市中在福利分房中已购房市民。在这个泡沫包裹的“恶炒”时代里,白手起家者正面临着愈来愈多的困难,他们不仅要接受生活质量下降的厄运,还要去试着理解“官产学”同盟加给他的“住房投资理论”。从某种意义上看,“住房投资理论”更像是地产利益集团制造出的一剂麻醉普通市民的“毒品”:让大家在投资的光环下快乐地破产。

    当然,值得重申的是,住房本身是具有投资与消费双重属性的。而只有存在一个由政府主导的,普通公众可以普遍获益的租房市场的情况下,住房才会更多地体现出其投资品属性来的。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很多官员和学者都在提居民住房要从以买为主转变为以租为主,但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是,那些住房自有率不高的国家,都有一个政府控制的租房大市场,而不是一个私人主导的租房市场。(原出处:中国改革报 发表日期:200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