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十日谈-尾声


 

尾声

 

        在最后一天,这些教授学员在哈佛老师的引导下,讨论更多地是关于参与式教学在东方学校的可行性。在讨论到两周培训的收获的时候,大家开始活跃起来。的确,在这样的氛围里面,这群特殊的学生,感受到了不同的教育风格。让我略微感觉惊奇的是,来自香港和台湾的几位院长从头到尾听完了这次培训,其实真正将这种不同的教育风格带入到亚洲商学院的应该是他们。大家有人提到学到了授课技巧,有的提到了理解了案例教学的优点,但更多的教授们表示要能够充分发挥这种参与教学的优势,需要整个系统的配合。回顾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在课程之外更多地感受到哈佛商学院的办学精神。第一是实事求是,注重实践(Be practical)。教授和学生都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到课堂。第二是尊重多样性(Respect the differences)不同学科,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人才能够在一起学习共同提高,靠地是这种和谐进取的文化。 第三是一诺千金,自信自强(Commitment to what we believe)。教授关心学生胜过关心自己,学生能够感觉到这种苦心,也尊重教授的劳动,能够做到严师出高徒。

        告别晚宴的时候,大家全都在欢乐而惜别的气氛。Marshall教授给所有老师都发了结业证书,他热情地和每一位教授握手合影,拍着大家的肩膀。他身材高大,充满豪气,让人想起了他年轻当兵时候的精神风貌。之后哈佛出版社的John Chen语重心长地说了这次培训哈佛教授为了这个项目付出的心血。大家不禁感慨良多。那时,我看到Marshall教授摘掉眼镜,眼圈红红的。

哈佛的特点是尊重传统而又善于变革。整个校园都充满了对于传统教育的尊重,图书管里面也挂着历届院长的画像。但是同时,学院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比如近几年为了开设“在中国做生意”这门课,年过花甲的MacFalan教授一年可以到中国8次,进行调研和采集案例,院长全力支持。这让我感到:为了学生,我们付出的相对是太少了,而为了在美国期刊上发表论文,我们付出的又是相对太多了。哈佛的教授认为自己首先是教师,他们拥有着儒家式的传道思想,把关心和培养学生放到了首要的地位。一所优秀的大学,教授首先要能有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才能够带领学生不至迷途。

        在第二天中午,我们离开宿舍,踏上了到机场的大巴。在哈佛商学院宁静而端庄的校园里,一位来自新加坡的印度教授穿着风衣,带着墨镜,他一个人在寒风中注视者远远离开的巴士,向我们这些同学挥手。车上,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肤色的教授们也向他频频挥手道别。他们将带着思考回到各自的大学,教书育人的方式会改变,做学问的态度也会有改变。是什么让我们这些文化背景差异很大的学界人士能够相互欣赏,彼此包容,在十几天的时间成为朋友?我想到远在大洋彼岸的未名湖畔,那是我教书育人的地方,也想到如梦如幻的清华园,那是我求学的地方。我终于开始真正领悟到“兼容并包”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