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式转型


  日趋扩展且深不见底的华尔街金融风暴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全球经济的生态环境,素以“中国制造”闻名的众多出口导向型企业已经和正在感受着来自大洋彼岸寒气袭人的严冬气息。

  十年前,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时任总理朱镕基以非凡的胆识和勇气启动了规模空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领导中国经济成功走过困局,而且对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中国的大国贡献,朱总理本人也因为既成功治理通货膨胀又成功治理通货紧缩的创新性探索与实践赢得国内外的广泛尊敬和赞誉。回头来看,如果没有当年的决绝与果敢,如何能够想象中国经济随后的高速成长,如何能够想像中国今天的局面和地位?

  然而今天,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相较十年前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投资拉动的经济运行背景和基础不再,并且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相反,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消费”这驾马车正被寄予全新的期待和厚望。

  赴任世行的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谈到,面对当前严峻的金融形势,中国应该增加内需,而在这方面中国有很大的潜力。最早提出和倡议“新农村建设”的林毅夫教授一直坚信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容量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成长的根本性支撑要素。根据林毅夫教授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经济容量将是美国的2-3倍。他甚至预言,到2030年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将和美国一样多,而到2050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将是美国的两倍。支持林教授作出上述预测的正是他一贯非常看重的中国“内需力量”。

  这是一个重大的趋势性变化。可以预期的是,内需拉动将会成为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中国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如果说在出口拉动时代,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代表的大批中小企业得以蓬勃生长,形成“中国制造”的一道亮丽风景;在投资拉动时代,以央企为代表的众多国有企业实现了空前的增长和繁荣;那么在内需拉动时代,会有什么样的“新兴力量”崛起?

  今天开始举行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上实现从理论到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必将对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启动和繁荣带来长期而深远的重大影响,而农村市场正是中国巨大市场容量和市场潜力的真正依托,农村市场也必将是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决胜未来的一个重要的主战场。

  可以想见的是,内需拉动将成为中国经济这一次战胜困局的必然选择和政策决断;可以判断的是,内需式战略转型将成为决定中国企业未来命运的重大战略命题。对于企业界来说,前瞻视野与果敢行动正在创造机会,正在改变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