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石化产业建设,现已经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生产大国之一。目前,我国化工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位,原油产量居世界第五位,已有20余种主要石化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其中化肥、合成氨、纯碱、硫酸、磷矿、电石、染料、合成纤维、胶鞋等产量居世界第一;农药、烧碱、轮胎等产量居世界第二;原油加工、乙烯、涂料等居世界第三位;合纤单体、合成橡胶、合成树脂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也居世界前列。 我国不仅是石化产品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原油进口量达1.5亿吨,占表观消费量的46%。原油、乙烯、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纤橡胶、工程塑料和部分基本有基原料等产品供应能力尚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每年都需大量进口,进口量占表观消费量的比例达30%-60%。我国有机化工原料和合成材料严重短缺。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石油和化学工业成最活跃的产业之一。世界各国及我国国内各地区都作为优先发展、重点发展的产业。国内外石化行业发展均以炼油为龙头,以乙烯为核心来发展产品链。目前,我国乙烯产量为755.5万吨/年,区域发展格局上发生较大变化。90年代国内乙烯布局主要在东北和华东地区,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呈快速发展态势,大规模提升沿海乙烯产能已成定局。如上海赛科、扬子石化巴斯夫公司、中海壳牌等相继建成,新增乙烯产能230万吨。在“十一•五”期间茂名石化等11家企业将新增乙烯产能达772万吨。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石化基地及内陆省份因为地理因素将转向发展精细化工产品,炼油规模也没有大的提升。除乙烯向沿海发展外,另一个关注点是乙烯下游装置已从大综聚乙烯、聚丙烯树脂向芳烃联合装置、丁二烯、乙二醇、苯乙烯、环氧丙烷等产品加工链更长的石化产品方向发展。 目前,世界、国内石化工业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的上升阶段,分析国内石化行业发展动态与趋势,就是要抓住机遇,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更高层面进行谋划,着力提升我省石化行业竟争力。 一、福建省石化工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来,我省石化行业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我省石化行业年均增长速度为21.21%,已建有石油化工、合成材料、化学原料、化学肥料、化学农药、涂料颜料、专用化学品、橡胶加工、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化学矿采等10个分行业,并初具规模。目前的发展现状具体表现为: 1、投、融资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经济总量占全行业总量超过50%,高于全国石化工业12.5%的水平;国有企业及控股企业占26.81%;股份制企业占20.42%。 2、在石化的10个分行业中,石油加工、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橡胶加工四个分行业居主导地位。四个分行业工业总产值占行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新兴石化产业从短短的几年时间已跃升为主导行业,形成强有力的发展态势。 3、在区域分布上,近来我省石化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泉州、厦门两地,已占全行业总量的44.87%。 4、龙头企业稳步发展。我省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产品产能居全国同行前列的主要有:福州一化集团公司氯酸盐(第1位),邵武化肥厂草酸(第1位),南平嘉联化工公司硅酸钠(第2位)和白炭黑(第1位),邵武氟化工厂氢氟酸(第2位),福建亚通塑料有限公司塑料管材(第2位),翔鹭涤纶纺纤(厦门)有限公司涤#纶纤维(第2位)、翔鹭石化(厦门)有限公司精对苯二甲酸(第2位),福建佳通轮胎有限公司的子午线轮胎(第3位)、浦城正大生化有限公司饲料级金霉素(第3位),厦门正新橡胶工业公司轮胎外胎(第5位)和力车胎外胎(第4位)。 二、福建省石化工业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重点石化建设项目将投入600亿元,发展泉港、海沧两大石化基地,提升聚烯烃、纺纤聚酯产品为国内生产基地;形成两个产值超500亿元,能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集群;培育5个产值达50亿左右的石化产业集聚群。 1、主要发展布局。 (1)发展临海战略型石化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泉港、海沧两大石化产业集群。 泉港石化基地实施“一区两园”发展战略,总规划面积为52.38平方公里(泉港石化园区26.69平方公里,泉惠石化园区25.69平方公里)。泉港石化基地以“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适时扩大炼化一体化炼油和乙烯的规模。主要产业布局包括炼油、重油加品、乙烯、芳烃基本原料系列和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系列,以乙烯为原料的苯乙烯系列、乙二醇系列、醋酸系列,以丙烯为原料的苯酚/丙酮系列、丁辛醇系列、环氧丙烷系列,碳四系列,芳烃系列,盐化工系列等产品链,以及港口码头和仓储设施。 厦门海沧石化工业基地积极发展合成纤维、塑料加工、感光材料、精细化工等系列产品。配套以化纤及原料为主,进一步深加工,发展其中下游产品。生产邻二甲苯苯酐增塑剂、不饱和树脂以及苯烷基苯烷基苯磺酸钠等产业链产品。塑料加工发展管材、管件、板材等新材料。感光材料发展医用胶卷、胶带、录相带配套专用化学品。 福建除湄洲湾、厦门港、外还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港、古雷港等天然良港,是石化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利用沿海滩涂是临海石油化工基地建设的重要土地资源,规划布局: 福州市的江阴工业区化工区以港口优势,实施福州市区规划布局调整,战略性搬迁落户发展化工,同时带动仓储、石油、化工、两碱、塑料等相关工业。 漳州市的古雷港口经济区化工区以发展助剂、复合材料和海洋化工为重点。 宁德市三都澳溪南港以港口资源和区位为优势,规划进口凝析油为原料开发三都澳溪南港混合芳烃加工, 形成临港加工和仓储物流为特征的化工产业。 (2)培育5个产值达50亿左右的石化产业集聚群。 目前,我省一些地方已具有石化行业特点和区域竞争优势。如:南平市依托已有的精细化工基础,扩大及增加无机类化学品、含氟精细化工产品、林产化工等。三明市以煤化工为基础,在化学肥料、煤化工上形成特色。 在此基础上,“十一五”培育五个石化集聚群:南平精细化工集聚群、无机盐产品集聚群、氯碱工业集聚群、泉州石化聚烯烃下游产品加工集聚群和橡胶轮胎集聚群。 2、立足创新,协调发展传统化工产业。 合成材料 :我省现有34家合成材料制造业企业,主要产品有聚氯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酯、聚醚、三聚氰胺、尿醛及酚醛树脂、合成纤维单体、不饱和聚酯等产品,其中合成纤维单体PTA、聚酯产能居全国前列。该行业重点是推动现有产业链配套及上游芳烃的建设。 基础化学原料 :我省规模以上的此类企业有61家,产品有:无机酸、无机碱、无机盐、有机化学原料和其他基础化学原料。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是无机盐中的氯酸钾、氯酸钠、白炭黑、过氧化氢等产品。有机产品主要是甲醇、甲醛、苯酐、草酸、环氧丙烷等。今后的重点是继续推进技术创新,扩大无机盐产品的系列开发,着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牌建设。同时,以石化龙头和现有煤化工基础积极发展有机化工产品。 专用化学品 :我省有100多家专用化学品生产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同类产值的3.68%,位居全国第10位。今后发展的重点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协调发展白炭黑、草酸、氟化工、AC发泡剂等产品,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向专用、特种、精细化发展。加快氟化工、草酸等产品的下游精细化工研发力度,建立培育23个行业集聚区。 橡胶制品 :我省规模以上橡胶制品制造业企业有55家,橡胶制品业产值占全国同类产值的4.56%,居全国第7位。在轮胎外胎产量中,子午线轮胎所占比例为41.58%,比全国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我省轮胎外胎、力车胎外胎加工行业相对较强。重点是要积极发展石化下游合成橡胶原料,引进外资建设合成橡胶项目,提高原料自给率。发展多种橡胶制品,塑胶制品,特别是特种橡胶如硅橡胶制品等。 3、以炼化一体化为龙头,促进塑料制品、纺纤发展,延伸产业链。 塑料制品加工和化纤是我省的优势行业,对石化原料需求量大。我省塑料制品产量居全国第六位。2010年我省塑料制品产量预计将达180万吨,化纤产能居全国第4位。预测到2010年我省合成纤维将发展到200万吨/年。 我省要加强聚烯烃产品的改性研究与开发,使通用塑料工程化、工程塑料高性能化和低成本化,作为今后改性塑料发展的主要趋势。利用“炼化一体化”投产后大量的聚烯烃产品开发下游塑料制品。现可从下游开展研发,进行对接。建议依托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检测机构建立省级塑胶研发中心,重点开发新型功能塑料母料和专用料,积极发展功能塑料制品和高性能塑料产品,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形成产业链,促进福建塑料制品加工业跨越式发展。 2004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将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举措。明确提出:石化工业要加快“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重点抓好湄洲湾和海沧石化工业基地。我省石化行业要通过6.18平台,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强化产业集群的项目支撑。开展项目招商和新技术、新成果、新设备的对接,提高石化制造业水平。“十一•五”期间,我省石化工业要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进一步拓宽思路,集中多方积极性,拓展投资领域和力度。以“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采取上下游联动,产业链对接、基地、园区幅射等模式,加快我省石化工业发展步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