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将带来不可预见的损失


“勤俭节约”一直以来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无论是个人的生活情节还是大到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面都包含着无数“榜样”所流传下来的历史佳话,特别是眼下金融风暴席卷之时,人们对于这种观念的认识已变得越发显著。 

那么,照此来看应该是好事情,应该值得赞扬。因为“节省”总会带来人之常情的安全感,也可以更有资本的渡过这个转折期的寒冬。

但是,如果人们一直秉承这样原本的初衷、不够开放的心态,那国家所提出的“拉动内需市场”政策将只能成为一篇范文,经济重新恢复增长的时间将由此变得缓慢,这无论是对于需求的个体还是供给的组织都是一个共性的损失。

而从大环境下的整体市场供需、差异性竞争的时机进行考量,其实这个“损失”是可以避免或则可以成为“转机”。原理很简单:当“你”和“别人”在同样面临一个瓶颈时,如果你各方面表现的和别人一样,那按照常理与逻辑你永远也不会超越或是扩大领先,只能按照既定的演变规律。

在这种状况下的关键是千万不要客观的计较代价与付出的成本,因为这对于你来说可能是仅有的一次机会。

而从反面的角度来看,假设这次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个人或是组织,在日常的推进过程中你都要做到尽量的屏蔽“勤俭节约”的观念。

笔者看过很多的企业在运作项目的过程中总会提倡“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样非常正确的价值观。但以上有个前提就是项目的划分是属于传统行业且相关的执行者已经熟悉了整体的流程运作。

在一个新兴行业特别是相应的规范标准还没有成型时,更多的投入应适时的加大。因为这其中涉及到一个“时间与机会成本”的问题,推进的预算越大,那么,你发现瓶颈问题的时间也就越快,从而也就增加了调整的时间及后续效率与目标的问题。

就好比这个世界上任何一本经典的管理理论书籍阐述、实践到最后都会有一个前提就是“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决定”。

所以如果综合的角度对于这“两种情况”的最终收益进行对比,你可能会发现屏蔽“勤俭节约”所带来的效果可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