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工业生态化实践


 

早在二十世纪60年代,国际上就开始了工业生态化的实践。丹麦卡伦堡是目前全球生态工业园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该生态园以5家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与副产品,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卡伦堡的产业共生系统五个重点成员是:丹麦最大的燃煤火力发电厂——Asnaes火力发电厂;丹麦最大炼油厂——Statoil炼油厂;Gyproc石膏版工厂;Novo Nordisk制药厂;卡伦堡市供热及供排水系统。伦堡生态工业园是在丹麦的具体制度、卡伦堡地区的特定资源和企业背景下产生的,其产生的驱动力是:
第一,政府的制度创新。政府在制度安排上对于外部性很强的污染排放实行强制执行的高收费政策,迫使污染物排放成为成本要素;与此同时,对于减少污染排放则给予利益激励。例如,对于各种污染废弃物按照数量征收废弃物排放税,而且排放税逐步提高,迫使企业少排放污染物。为了防止企业隐瞒危险废弃物给社会造成危害,对于危险废弃物免征排放税,采取申报制度,由政府组织专门机构进行处理。这是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模式产生的制度背景。
第二,企业的长期利益追求。卡伦堡地区水资源缺乏,地下水很昂贵,发电厂的冷却水若直接排放不仅会导致水资源供给短缺,使得当地其他企业无水可用,不仅发展受限,而且还需交纳污水排放税。因此,其它企业主动与发电厂签订协议,利用发电厂产生的冷却水和余热。在卡伦堡,加工废水重新利用的成本比缴纳污水排放税可以节约50%的成本,比直接取用新地下水的可以节约75%的成本。发电厂的粉煤灰用于制造水泥也是一样的道理。这是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存在并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三,企业的生态道德。卡伦堡的制药厂利用制药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制造有机肥料,供周围农场免费使用;而企业从使用其有机肥的农场收购农产品做原料。这使得制药厂与农场之间成为循环经济联合体,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这是制药企业追求社会形象和生态道德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