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馨香自芬芳


翰墨馨香自芬芳

——记兴化市供电公司竹泓供电所电工夏志同

夏志同痴迷书法艺术在兴化市供电系统里是出了名的。别看这位兴化市竹泓供电所电工的一双手曾经干过立杆架线、抢修接电这样的“粗”活,一抓起毛笔,竟可以变得无比灵动,能够写出或气势磅礴、或行云流水般的一幅幅书法作品。今年春天,他的一幅作品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隶书大奖赛上展出。初夏的一个周末,笔者走进了夏志同的“翰墨斋”,一探他的“艺术人生”。

忘情翰墨间

  “翰墨斋”是夏志同对自己书房的昵称。他说,“翰墨”是古人对笔墨的典雅称呼,指书法绘画等,他取“翰墨”之名还有另一层意思:“翰”字谐音“汉”、“汗”、“憾”,“汉”代表我们汉民族的文化;“汗”意味着艺术之花需要辛勤的汗水浇灌;“憾”则寓意书法是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唯有不断追求,方能有所进步。
  踏进“翰墨斋”,只觉满室墨香。墙壁上挂的是书法条幅,书柜里整齐地排列着字帖和书法作品集,几案上摆放着文房四宝。在尚不足10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一小半被宽大的几案占据,但并不给人芜杂、烦乱之感,这里的一切显得和谐,弥散着浓浓的书卷气。
  夏志同爱好书法不是出自家传,完全是自己兴趣所致。今年44岁的他刚上初中时产生了琢磨汉字的兴趣,回忆走上书法之路的原由时,夏志同说:“我的一位老师书法特棒,写出的字美极了。我特别渴望自己也能写出那样的字来。”于是,在老师的指点下,他开始临摹大楷字帖。那时能够供习字者临摹的字帖少之甚少,夏志同练笔的内容是《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至于书写者是谁已无法考证了。后来,他好不容易购得一本《汉隶作品集》,朝夕谛观,赏玩不已。那时,和其他普通中国人家庭一样,夏志同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好,纸笔“断炊”是常有的事,他便拿了树枝在地上一笔一画地练、一撇一捺地临,无论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从未间断。

名师指迷津

  练习书法不仅需要习书之人不断体悟,也需要名师点拨迷津。20岁那年,夏志同拜在同乡著名书法家赵健民先生门下,潜心研习书艺,从此,他的书法水平有了突破性提高。
  赵先生乃兴化名中医,幼年即随父临池,先学欧阳询,后宗颜真卿,继学汉隶、北魏、金文,有60年笔墨功底。每有闲暇,夏志同便叩门向赵先生求教书法临习、创作上的问题。赵先生常告诫夏志同:学书须在继承传统上下大气力,没有深厚的传统积淀和丰富的学识,急功近利、心气浮躁、强求新变是出不了真正有生命力的精品的。夏志同一一铭记于心,他开始有意识地给自己“加餐”传统文化课,将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延伸至民族传统文化。
  经赵先生悉心指点,夏志同愈加沉潜,探源溯流,对王羲之、米芾、黄庭坚、王铎、黄道周等书家一一心摩手追,转益多师,于《张迁》、《好大王》、《石门颂》、《散氏盘》诸碑用功至勤,师心取迹,或得厚重,或求宽博,或取潇散,力求在飘逸飞扬的行草作品中融入厚重拙朴的篆籀之气,使古雅醇和的篆隶创作益增绰约秀朗之态。
  夏志同兼习唐楷、篆隶、行草诸体,尤以行草、隶书见长,功性并存,风貌别出。他对金农的“漆书”研究仔细,把握其书学的来龙去脉,探其渊薮,为我所用,进而自己的用笔愈发厚重而能纵横有序,飘逸灵动而不浮滑,方圆兼施,沉着大方,初具个人风格。岁月倥偬,时光飞渡,夏志同从初窥门径,继而登堂入室,明理悟法,技道并进。

勤学得真功

  学书,需要天分,更要勤奋。有勤奋无天分难以成才,有天分无勤奋难成大器。夏志同兼而有之。
  每每星期六或星期天,他便足不出户,“猫”在“翰墨斋”里临池不辍。有时进城办事,处理完事情后,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新华书店或书画装裱店,一留就是半天。因为在书店,他可以看到新的字帖、好的理论书籍,在装裱店,他可以看别人的作品,借鉴、学习人家的长处。他居住的竹泓镇上几个回收旧书的人都成了他的朋友,每每收到旧字帖,都要通知他,让他先挑选、收购。
  夏志同订阅了《书法报》、《书与画》、《书法》等多种报刊杂志,利用业余时间埋头苦读。通过多年对古典文学、书法美学、书法历史、书法理论等的系统学习,他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笔墨驾驭、书学思想的理解与继承、传统的深入与变新诸方面有了长足进步,提高了审美识见,锻炼了创作能力。
  天道酬勤,为者常成。近年来,夏志同在书法创作上不断取得好的成绩,作品屡屡获奖。200610月,他的行书作品在第三届“欧阳询杯”全国书法大赛中获银奖;同月,在纪念启功逝世一周年海内外书坛艺友墨汇征稿活动中,他的作品又获评银奖;同年12月,在“百花杯”全国中老年诗书画家精品大赛中摘得铜奖……

品艺悟人生

行内人说:“为艺者不可求脱太早”。夏志同明白,艺术风格的形成既有赖于书者的幻化之功,也受制于书者的年龄和阅历。所谓“人书俱老”、“水到渠成”即为此理,需要一个过程,不可操之过急。习艺的过程是一个渐修、渐进、渐悟的过程,书法需要文化底蕴、个人学养、综合素养、功力定性、思想才情等诸元素的支撑,厚积才能薄发,知识的积淀和生活的积累是不可或缺的,唯有如此,才能如春蚕吐丝,似源头活水。
  夏志同将对书法艺术的态度带进了生活,也带进了工作。他常说,艺术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使人养成事事专心的工作作风。对待工作,也要讲究定心定性,凡事皆有章法、皆有规律可循,摸着门道再潜下心去,一定可以做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夏志同被调至供电所的抄表、收费、核算岗位工作,在这一岗位上,他始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未发生过一笔错抄、错算,赢得了供电所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心清自得诗书味,室静时闻墨芬芳。借问笔墨将何往,情寄翰墨一痴狂。展望未来,夏志同说,今后他首先是将本职工作做好,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勤习书法,力争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杨峻峰

通联:江苏省兴化市供电公司新闻通讯站杨峻峰1595269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