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求学时,我也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那时.我只知道他文章写得好,和他的"三味书屋"其它的,其实,我也不知道他的深刻含义,只能说大慨明白一些。
现在,我算是读得比较多了,但我也有时不敢去读他的文章,只因我觉得他描绘的社会环境,实在是糟透了,我觉得他太苦了,他在那个背景下生活,咱能不时时为之伤心,和苦闷呢?就算他振臂高呼,又是应者聊聊,他在呐喊之后,我想,他更多的时侯是很徬徨的,内心的睁扎,现实的无奈,和一些中伤,精神是何等苦闷?他以改变国人的精神为己任,勇敢的跟反动和陈旧势力做斗争,要改变人的思想何等困难,更别说是那个年代的国人,所以,有时,我觉得他是一个囚徒,被关在黑暗的旧中国的大牢里,他意识到这一点,但他最悲哀的是,许多国人,同样被关,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你说,他能不苦闷和悲哀吗?
一般人,我想,是不会与传统和旧势力做一辈子斗争的,一般人,我想,是无法长期能够忍受精神的苦闷的。他做到了,他竖起一面旗帜,他孤单的呐喊着,他倒下了,但他的精神,他思想,成了永恒的旗帜,高高的挂在中华民族的丰碑上。
现在,也许读鲁迅的现实意义不大,那么,我们是不需要他的精神了,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我不想去评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它的许多压制人性的地方,以及它是如何形成的,就象先生说的“吃人的礼教一样”我们这个社会同样存在着许多吃人的“人性”,和民族的劣根性。
我不能用“进化”来形容,也不能用“文化”来找原因。于是我只有去“先生”文章那里寻找答案。
先生敢于批判这是无可置疑的,同时他也是敢于批判自己的。在一件小事中,先生说他不能忘怀,因为在比较自己的行为后,先生感到很惭愧。一个车夫,他的品德,足够让先生感到自己应该自新,一个老女人挂倒了,确切地说应该是自己摔倒了,他为什么不能去扶一下?,如果连这点同情心都没有,作的再好的文章,我看,先生也是觉得有点口是心非的,先生批判了自己,也足见先生是不会"装腔作势"的。那他为什么又说看到了希望和勇气哪?可见先生对善良的中国人民还是抱有希望的,这也许就是他“呐喊”的动力所在,而且他也认为,根本的办法要去除大部分国人的旧习和恶习性,因此他自己也说,要首推文艺,来改变国人的精神,他的文章影响有多大,对民族的自新有多大作用,无从计量,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他是为中国而呐喊的,最起码,他的爱国心是绝对的,我尊敬他的人格和爱国之心。
“先生”的观察力和对一些旧制度旧习俗的批判也是一针见血的,他真实的描述了人性的丑露。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进行了无情的批判,祥林嫂也好,孔乙己也好,先生对产生悲剧人物的社会环境和人物精神面貌的描写,其实是对现实无情的批判,并认为破除产生悲剧的社会环境和可恶的旧文化是最重要的,可见他的洞察力是何等尖锐。更可贵的是他也意识到要改变这些顽石一样的人民是不容易的,所以,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这就是“狂人日记”的结尾:救救孩子!正如他所说的“希望并不是没有的;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了”。这是为什么我爱读他的文章原因,他没有消极的对待问题,而是提出问题解决方法,我想这应该是一个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先生在他的文章中也说"如果,在我自后二十年,把他的文章放进该去的地方,如果他还是有现实意义的话,那么将是很大的悲哀"。我想,先生的心愿,大家都明白。那么,我们有谁敢说现在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先生笔下的影子,那些陈旧观念和落后思想,是不是还在某些人的骨子里?,那些令人无法忍受的麻木,时不时还在眼前一幕幕的上演?
是什么在主导着一个人的思想,是什么会使一个人能经常能自我鞭策?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能给人以良性发展,是什么样的环境能产生阿Q或者是范爱农,或者是连(于)音:我经常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我经常将这些进行比较,希望能找到答案。
也许思考这些问题是多余的,也许能把问题交给时间去解决,等待着“进化”的法则,那么,我想,我读先生的文章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所以,我庆幸有鲁迅先生,有他的文章,他同样在叫我自新,并教我惭愧。
鲁迅先生,我们怀念你。
鲁迅先生,我们怀念你
評論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