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消费走过十年


     

可以预见,汽车消费对于中国而言,将会变得内容更加丰富和精彩,发展的信心会更加坚毅,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火车头看来已然既成事实。

中国汽车消费走过十年

撰文/颜光明

 

       不经意间中国已经迈向“汽车大国”的行列,但又不经意间成为世界“汽车消费大国”。现在看来,谁都不会怀疑中国已经进入了“汽车社会”。不过,当汽车作为商品的概念就像与自行车那样等同起来时,还是让人匪夷所思,却又不得不承认这又是个不争的事实。

       这样的变化,来得有点突然,或者说,昨天还是梦想,转眼已然成为现实。就像财富来得太快有点不信,没有预期的准备和过渡。中国的汽车消费也是如此。资料显示,十年前,中国轿车的购买率80%还是以公款为主,私人购车比例凤毛麟角;而今再则颠倒过来,私人购车比例却是80%以上。这如同住房一样,现在再也听不到福利分房的说法,而在十年前,不少人还真没有想到过自己买房,有“住房消费”这个词。

       如今,汽车消费家喻户晓,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似乎敏感起来。由此引发的交通安全与油价涨跌的新闻多起来了,以至醉驾、环保、拥堵、“马路杀手”、停车难等都被上升到公众关心的社会话题。谁都没有想到,去年,中国汽车产销超过1300万辆,成为全球第一,还有特大新闻,“沃尔沃竟被吉利买下”;此外,美国通用公司减持上海通用1%的股份,主动让贤,由中方控股;汽车卖疯了,出现了年底提不到车的“抢购潮”……

       这种迹象说明了什么?与世界经济一片萧条和危机相比,中国经济则风景这边独好。汽车消费空前高涨和繁荣成了最能说明问题的特殊商品,就连西方主流媒体都为之喝彩,成为中国崛起最有力的佐证。

       十年前,中国汽车消费还刚起步,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这还是个遥不可及的梦,在仅有年产销200万辆的数字下,私人购车的比例还形不成气候。不过,当以10万元家轿名义推出的“赛欧”问世时,由梦转为现实的可能一下子像启开闸门的洪水,再也阻挡不住人们的需求。于是,一个叫“汽车元年”的概念诞生了。这种爆发式的需求如山呼海啸,动地而来,不仅击碎了WTO到来的恐慌,而且拯救了那些刚起步的民营车企,包括外资车企的复苏,出现了汽车连续井喷,一发而不可收,创造了十年高增长的奇迹。由此,“汽车改变中国”已不再苍白无力,而是坚实的力量,记录了时代前进的脚步。

消费拉动经济,汽车首当其冲。如今加油站要比米店多,汽车专卖店要比百货公司多,小区汽车看起来(停车面积)要比自行车多,汽车保险要比人寿保险还要多……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汽车与老百姓的关联度越来越大,正在走向了民生。一个“民有,民享、民乐”的家轿时代已经到来,这对于国人来说岂止是消费权利的拥有,而是对社会资源公平分享的开始。

在国人的记忆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轿车是权势和地位代表的符号,后又成为财富的标签。即便是后来对私人开禁,还是被看作“高消费”,始终与百姓无关,难以问津。由此,普通人对于轿车的向往就成了一种梦想,被设定为仕途和财富的成功标志。这样的价值观根深蒂固,即便是今天,在大多数人都能卖得起汽车时还很难消除这样的烙印,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消费。尤其是那些拿着高额车改津贴的官员和企业高管,依然把私车当作了福利和权力的异化。尽管如此,在公民意识不断推进的当下,这种在旧体制旧观念作用下的消费现象在时代的大潮中已渐渐退场,还源于汽车是民生的时代已经到来。事实上,拉动去年汽车销量的动力不正是这些“民生车”?

汽车消费走过十年。这是天赐十年,由此改变了中国人。从外表看,圆了不少百姓的家轿梦,释放出不少自信;但从深层次上看,却是对权势和富人才能拥有的否定和挑战,使其成为大众化,平等、民主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汽车业的崛起,走出去,建厂或收购,参与国际市场角逐并非偶然。可以预见,汽车消费对于中国而言,将会变得内容更加丰富和精彩,发展的信心会更加坚毅,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火车头看来已然既成事实。

写于210

修改于3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