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车展是有主题的。回顾80年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每次主题都与时代关心的话题紧密相扣,反映了社会的需求,人类对文明的选择。无论是对汽车技术本身的发展,还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诱导,都代表了这个世界对汽车提出的要求,由此展出的展品都会成为一种新的动向,进步的阶梯。如今年的日内瓦车展,以大红海报为底色,画了一个用手势替代的“心”字,表示汽车要有“爱心”,昭示了车展的主题,一目了然。这样的思考和文化的穿透力,如果动机不纯是决计玩不到这样的境界。这就是日内瓦车展之所以有含金量的原因。回过头来看中国车展,就有明显的不足。
我们与日内瓦车展不足在哪里?
撰文/颜光明
北京车展降临,业界开始忙碌起来。这就像赶集上庙会,急切焦躁,杂色纷呈,一年比一年热闹。
在汽车圈内,提到日内瓦大家都会想到汽车展,这是国际上公认的“世界级汽车T型舞台”,享有“汽车潮流风向标”著称,迄今已经举办了第80届。
这是举世瞩目的车展,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汽车盛会。世界各国的汽车厂商都很重视在日内瓦举办的车展,每次都要有所表现,就像电影界中的奥斯卡,文学界中的诺贝尔,体育界中的奥林匹克一样,是一种档次和权威,认知的标准。
这种权威、标准和档次是怎样形成的呢?
以我的观察就是两个字,单纯。尽管现在有不少车展(各种名义),设有各种奖项(因需设立),也都难免会与商业有染,或拜倒在孔方兄门下等。想必它们最初起步,打牌子,做影响时兴许不会这样,至少会将“动机”暗藏起来,就像“春晚”,一旦被人看出有敛钱的破绽也就一文不值了。对于车展也是这样。尽管京、沪两地的国际车展已经号称快赶上世界五大车展了,人气可以不谦虚地说是“世界第一”,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世界车展能与它的热闹可比,但权威性不够,充其量就是规模大,就像个庙会,连圈内人都不敢恭维。为什么?
没有含金量。一言以蔽之。其次,“动机”不纯。这就要命了。在中国,每次车展都快成了敛钱的疯狂游戏,各色人等都会跳将出来洗劫一把。这与最初办车展的想法早已背道而驰。以前看车展(属于专业展时)是不收钱的(免费参观),现在不仅要收门票,而且票价从30元到60元,专业场的票价涨到100元一张还不止。这就变味了。所以,中国车展始终权威不起来的原因就是,功夫没有花在提高车展的质量上,而是把心思过于用在敛钱上了。所以,业内人士调侃道,国内车展就像展销会。如果真要看车展还是到国外去看。
笔者多次到国外看过车展。说实在的,有些车展的本质与国内差不多,也是属于“展销会的性质”,但人家包装得好,服务到位,也有内容,给人不虚此行的价值在里面。如法国车展,在展场里也能看到兜售商品的摊位。整车展台也有殷勤的工作人员向你推介新车的性能,帮你提供汽车置换,或比较使用成本等。不过,有真货色让人开眼界,商业色彩不至于过多过滥,还是有一定的底线。相比之下,国内车展就表现得赤裸裸,不仅摊位费收得贵,服务也跟不上,而且做秀的成分要大于内容。
实际上外国人看车展也很“疯狂”,喜欢扎堆,看热闹,与中国车展的特点并无二致。所不同的是,他们比较内行,看车的角度不一样,厂商也比较注重品牌形象。像日本东京车展、德国法兰克福车展、美国底特律车展,意大利都灵车展等,一圈兜下来,大同小异,不就是个“汽车庙会”而已。
不过,这些车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地域性很强,都是以所在国的汽车为主角,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这样的车展很难说没有功利,也很难说没有倾向。但为什么大家都热衷于办车展,并有的已经成为一种传统?
如果细心观察也就不难看出,凡是知名的国际车展都是世界上知名的汽车发达国家。他们热衷于办车展主要是出于宣传和交流,目的是为了让人认可,获得传播效应。汽车是“天下第一商品”,需要交流和展示才能流通。也可以看作是商业推广的一种方式。相对而言,日内瓦车展比其他车展有影响力,具有权威性,不用解释谁都心里清楚,除了它不是生产国之外,淡化了倾向和功利色彩,以中立的太度对待汽车,隐去了背后的趋利性,办成了一个世界公认的“汽车T型舞台”,将汽车置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事关生活、文明与环境相关联的器物。以这样的意识和价值观来办车展,就比较单纯,准入的门槛就不会低,权威性也就自然产生。
日内瓦车展是有主题的。回顾80年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每次主题都与时代关心的话题紧密相扣,反映了社会的需求,人类对文明的选择。无论是对汽车技术本身的发展,还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诱导,都代表了这个世界对汽车提出的要求,由此展出的展品都会成为一种新的动向,进步的阶梯。如今年的日内瓦车展,以大红海报为底色,画了一个用手势替代的“心”字,表示汽车要有“爱心”,昭示了车展的主题,一目了然。这样的思考和文化的穿透力,如果动机不纯是决计玩不到这样的境界。这就是日内瓦车展之所以有含金量的原因。回过头来看中国车展,就有明显的不足。
2010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