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的申报“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案例如蝗虫一般铺天盖地,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作为中国人,由衷的感到高兴,为自己国家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厚感到自豪。电视、各种媒体上的“鉴宝”新闻不绝于耳,各种“宝物”飞涨的市价让人激动,虽然不是自己拥有,但是作为旁观者看得也是激情澎湃,期待幸运之神能够眷顾,捡个漏。和几十年前的文化大革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以前的“破四旧”的做法非常的不理性,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如果没有以前的“破四旧”,也不会出现在的“文物热”,“文化遗产热”,也算是因祸得福。
历史功过留待以后评论,现在的重点是如何避免短期性行为,实现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疯狂的另一个极端,从“彻底的打破”转向“疯狂的投机”。
对历史的研究,对文化的传承是中国人的责任,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当前的“遗产热”和“文化热”动机并不健康。申报遗产、获取眼球、发展旅游、带动房地产、获取利益是最普遍的目标,在这里有两个最重要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申报文化遗产,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附带的拉动房地产经济的繁荣昌盛。
可惜的是,不管旅游产业还是房地产经济的发展都有其行业的弊端——区域性、短期性、利益分配的不均衡性。文化遗产引发的旅游一般是一次性的,大多数的游客仅仅为了了解历史、文化,不可能多次的往返,所以经过如干年的发展,当应该来、可以来的游客参观、学习完以后,剩下的只有“宏伟”的“全新遗产”矗立在原地,冷冷清清,享受着它注定的命运。我们不能苛求其他人、尤其是国外的人来多次学习我们的“遗产”,更何况很多的“遗产”并不具有可继承性,仅仅是为了刚刚满足温饱要求的国人,出去散心或者猎奇的心理需要。通过旅游的发展带动的房地产的高价,其最终的结果更加的恐怖。既然游客减少,住客自然稀少,漂亮、豪华的房子人去楼空。旅游区房地产一般都是外地客推动(中国的国情),在文化旅游热的带动下可能考虑自住,但是这种热度也会随着“生活不便”,“文化枯萎”而选择逐渐离去。在这个过程中活力的只有两类人:旅游行业从业者(短期收益)和房地产开发商,当然不能排除当地的政府部门和官员。
理性的看待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客观的对待文化“遗产”,稳定的发展房地产是每个地方政府的责任。增加地方的科技投入和制度建设,为居民的生活、学习、创业、发展创造好的条件,为各种企业的发展创造理想的平台,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所以当看到四川地震灾区大量建设“灾难旅游区”时,为当地政府感到可悲,为当地民众感到可怜。反观苹果公司、因特尔、通用、诺基亚、索尼,还有国内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通过他们的发展,将他们自己的文化融入产品,销往全世界,不是依靠“祖上的遗产”,而是依靠自创造的“文化”,他们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不是固步自封,从祖先那里挖掘“遗产”,仅仅获得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点点收益。
理性的继承历史文化,但是更要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让我们的子孙继承“属于我们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