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差别:中国的朝鲜政策辩论》执行摘要 亚洲报告N°179–2009年11月2日
朝鲜政府最新的一轮挑衅——火箭发射、退出六方会谈以及五月二十五日的核测试——让中国开始重新审视对朝政策,加深了其对邻邦政策的怀疑。在朝鲜行动不断升级的同时,又有报道说金正日重病缠身,传位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核试验引发的紧张局势加之对金正日继承人的忧虑在中国引发了一场关于中朝关系的公开的、批判性的讨论。这在中国是很少见的。辩论的一方主张对朝采取更强硬的态度(战略派),另一方宣扬继续大力对中国的传统盟国提供政治和经济掩护(传统派)。北京最终选择了支持措词强硬的联合国安理会主席声明以及对朝鲜制裁决议,不过制裁仅限于导弹和军事项目,从而避免破坏朝鲜经济稳定。尽管西方很多人认为这场辩论表明中国对朝政策正在转变,但是中国政府的战略考虑依旧如故。正如一名中国高级外交官说:“我们的思维方式变了,但中朝边界的长度没变。”
朝鲜发射卫星以及核试验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国际压力。朝方退出六方会谈后,中国又失去了解决核危机的首要战略手段。中国的决策者开始怀疑是否有希望说服朝鲜政府放弃核野心以及成为核大国的欲望。虽然这一系列不断升级的事件激怒了北京,使中国愿意谴责朝鲜,但谴责的方式是克制的,是在能保护中国利益的范围之内的。
有核朝鲜将带来怎样的威胁?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和美国及其盟国有着极大的分歧。中国的首要目标是地区稳定,其次才是朝鲜无核化。北京政府最担心的是如果美朝发生军事冲突,会导致朝政权垮台,大批朝鲜难民涌入中国,或者朝韩迅速统一,美军得以驻扎在三八线以北。因此尽管朝鲜政府不断生事,中国仍然尽量避免让朝鲜受更严厉的惩罚,包括强硬的经济制裁。经过两个多星期的谈判,中国保证了联合国安理会第1874 号决议一方面足够强硬,满足美国及其盟国的要求,另一方面限制决议的范围,减轻对朝政权的打击。中国仍不愿给朝鲜收紧缰绳。北京对2006 年朝鲜核试验作出了强烈反应后,双边关系蒙尘。此后,中国吸取了教训,试图把双边关系和核问题分开来处理。
总体来说,朝鲜给中国带来了许多外交政策上的问题。朝政府最近的一系列挑衅加之国际社会对北京的压力,使中方很难在支持传统盟国和为朝鲜边缘政策善后之间继续走钢丝。平壤政府的行为有可能会损害中国的地区安全利益,特别是如果日本和韩国因此发展进攻性军事能力。虽然中国的政策圈还在继续关于对朝政策的争论,而且辩论各派反应了圈内对中美关系的不同意见,但是总体来说,大部分人不愿采取任何可能破坏中国周边关系的行动。因此,中国认为解决朝鲜的核问题需要长期努力,而且美国应该肩负主要责任。中国还会继续巩固发展和朝鲜的双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