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一轮财政放松应偏重民生


  从近期的一系列大型工程加快上马和地方举措来看,中国实施一系列政策放松应是大概率事件,而笔者也相信,这些举措的推行,将避免中国经济增速的大幅下滑,中国重新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

  市场前阶段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显得过于恐慌,并开始预期中国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可能性。但笔者认为,中国仍有较大的政策空间来避免经济进一步下行。同时,官方需要首先完成其在年初制订的财政支出计划,尤其是在保障房、医疗以及教育上的支出,而非再度出台如2009年一样的大规模投资刺激计划——再度大规模刺激可能导致中国经济结构更加恶化。

  在4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后,中国经济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失速”的可能性,从反映全社会经济活动的电力消费和信贷指标来看,中国经济放缓已经比想象中更严重,也低于政府此前的调控预期。

  这样一种现象,当然不是中国官方希望看到的。而货币政策的放松并未能解决目前存在的困境。这是因为,目前的问题存在于需求端,而非供给端,即使再度大规模放松货币政策,其结果可能是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大为充裕,但由于需求不足,银行只能将更多的资产配置在国债等品种上,对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作用可能并不会明显。

  从笔者近期对企业的调研情况来看,由于市场需求不足和政府换届可能带来的政策不确定性风险,大企业的投资愿望开始大幅降低,有些企业也开始偿还银行贷款,并转向收益率较低的债券市场。同时,由于很多传统行业的产能开始过剩,很多企业也发现继续投资可能面临着更大的市场风险。这些都意味着,如果需求不能有效恢复,那么整体经济面临着去杠杆化的风险。

  事实上,中国经济并不缺乏成长的动力。很多中小企业仍然需要大量贷款,但苦于银行“惜贷”,而大企业的需求不足,却面临着银行上门拼命“找贷”的问题。这样的结构性问题的存在,早已不是新现象,但在大企业投资意愿不足的情况下,金融行业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将导致整体经济的需求更加难以恢复。

  这要求短期政策的着力点需要偏向财政。笔者的调研也显示,由于资金到位状况不佳,很多地方的保障房建设计划落后于时间表。如何严格执行财政支出计划,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经济在今年的走势。

  从近期高层讲话中,我们也可以隐约看到官方的态度开始转变,在两会期间,温总理仍然表示“房地产调控不能放松”,“一些地方的房价还远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而在近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严厉措辞已经开始缓和,变成了“稳定和严格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当然,政策并不只停留在口头上,从近期的各地方政策来看,房地产政策的放松已经实质性来临,在“扬州新政”得到住房建设部的肯定之后,这样的趋势似乎更加明显。

  与此同时,在对整体经济形势的判断上,中国官方也开始强调“下行风险”,并将“保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同时,温家宝总理表示“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尽快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项目”。这些也与此前更加强调投资结构调整等表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中央不仅确立了加快铁路等投资的方向,同时加快了各种项目的审批速度。比如近期宝钢湛江项目、首钢河北项目以及武钢广西项目纷纷获批,广东省也在近期确立了近20个大型项目的上马计划。

  在消费方面,多部委也提出了刺激小排量汽车和节能家电销售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将提供数千亿元的财政补贴。

  然而,这些政策的微调和大规模投资项目的提前上马,并不意味着中国将出台新一轮的财政刺激计划。目前很多投资项目本身就在“十二五”计划之中,这些项目的上马并不意味着“额外刺激”。笔者认为,中国首先应该安排预算资金的及时投放,并优先保障房、医疗以及教育等民生工程的投入。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每年数十万亿元的财政支出已经十分庞大,过度让政府“越位”可能导致中国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