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精彩青歌赛的精神盛宴——布衣说时事之18


 

 

这段时间,我迷上了央视的青歌赛。这个国内最高水准的青年歌手大赛,从1984年创办,如今已经举办了十五届。以往的比赛只是零星地看,此次却是一场不落,看得别有一番滋味。音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我们的整个生命历程中,音乐都是最重要的精神享受之一。即便是在那个最不重视知识的文革年代,音乐也还是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坚强地存活了下来。尽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局限,有些歌曲夹杂了一些个人崇拜的糟粕,但正所谓瑕不掩瑜,一些好听的歌声还是给当时人们枯燥乏味的生活增添了些许亮色和精彩。比如,北京的金山上、苗岭的早晨、长征组歌、歌唱祖国等,曾几何时,那些美妙动听的歌曲,让处于极度贫困环境下的国人心中,始终燃烧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祖国文艺春天的到来,音乐更是焕发了青春活力,这些年涌现了太多经典曲目。而央视举办两年一届的青歌赛,更是对发现国内杰出的年轻音乐才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功效。

此次青歌赛的赛制有了重大的调整,每周的十五位评委都是新面孔,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次我国优秀音乐人才的大检阅。其中不乏国内最杰出的一批歌唱家、作曲家、音乐制作人、媒体专家等,在那些著名歌唱家的事业起步阶段,在青歌赛上摘金夺银,成为他们最为集中的共同经历。可以说,央视青歌赛三十年的历史,也是我们国家音乐事业全面振兴发达的历史,在这个平台上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音乐精英。放眼望去,评委席上真可谓是群星璀璨、百花争妍:监审组中的成员都是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如连续十五届评委的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年逾八旬的词作家严肃等。

几位老艺术家的临场坐镇,绝非摆设,他们明查秋毫,为比赛的公正平添了几分威严和敬畏,构成了央视青歌赛场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线。昨天晚上就特别在正式比赛开始前,就有观众提出有位选手比赛时跑调原因的质疑,进行了认真具体的说明,还特别给出了专家组的复议场景的图像。这样的情况以往很少见,说明青歌赛在保证比赛公正性方面,在尊重选手和电视观众意见方面的,作出了切实有效的努力和保障,进而更增添了比赛过程的公正、真实,也确保了比赛结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应该说,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改进,并值得社会各界尤其是职掌各种公权力的部门予以效仿,这对于提升各级权力部门的公信力必然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评委席上更是名家云集,有著名女高音殷秀梅、张也、么红、谭晶;著名男高音戴玉强、李光曦、吕继宏;著名作曲家们更是成果累累,有些人的名字或许不如歌唱家们那样琅琅上口,但提到他们的作品却如雷贯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过来人,这些明星级的评委不仅对选手的演唱状态和技巧发挥认真理性地进行内行到位、深入浅出的点评,还言传身教、亲自示范,不仅可以使选手得到更加直观的教益,也使广大的电视观众有幸欣赏到名家的经典演唱,体验到歌唱大家的风范和楷模。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殷秀梅、戴玉强和张也三位歌唱家的优美歌声与循循善诱,他们的歌唱成就固然早已铸就,而他们作为评委所体现出的为人师表的大家风范,更是令选手及广大观众受益匪浅。他们既是优秀选手脱颖而出的伯乐,更是大众音乐欣赏的启蒙导师,从观众的角度上说,对评委点评欣赏的精彩程度甚至要大于对选手歌唱水平的鉴赏程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评委席才是青歌赛场最炫目的一道风景线。

而两位综合素质的评委更是可圈可点,此次比赛的规则进行了较大的修改,综合素质评委不参与评分,只是对选手的答题结果进行点评,同时还进行一些文化普及的工作。但两位评委同样一丝不苟,负责文学艺术类点评的是首次担当此项评委工作的王立群老师,他的前任是担当多届评委的余秋雨。从社会知名度的角度上说,王老师似乎并不很高,我专门在网上查了一下,发现王老师早就是文学界的大家了,尽管他供职教授、博导的河南大学名气似乎不太大,但他已经是央视“百家讲坛”上的常客了。在青歌赛的综合素质评点中,他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娓娓道来,从他的评点中的确学到了不少东西。而另一位综合素质评委则是由鼎鼎大名的作曲家徐沛东担纲,他不仅音乐业务纯熟,而且非常注重对电视观众的音乐知识普及,大概因为他身兼中国音协主要领导职务的关系吧,他在评点中,经常点将,请评委中的歌唱家或是乐队中的某位乐手进行现场示范,的确别开生面,也很长见识。青歌赛既是娱乐,也是学知识的课堂,经典的寓教于乐,我真的很喜欢。但愿有更多的朋友也能从中分享到其中的精彩和欢乐。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中,振兴文化产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头戏,央视青歌赛的举办开了个好头啊,可喜,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