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有关国家将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的传闻在网上持续发酵。源头是中南大学校长在该校2014年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虽然此传闻尚未得到相关职能部门的正式回应,但是,从迹象来看,废除这两项工程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至少,可能会作出较大幅度的调整与改革。
实事求是地讲,无论是“985”还是“211”,从出发点来讲,都是好的,也在推进过程中产生了一定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两项工程也基本沦落为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成为相关高校蚕食国家利益的工具。因为,为了入选这两项工程,很多高校都按照“标准”对自身条件进行了人为修饰,作了不符合实际的调整与补充。实质上,根本就没有达到进入的条件和要求。因为,一旦入选,相关的专项资金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学校的口袋。
要知道,这些年来,高校的折腾也是够厉害的。教育产业化、撤并、改名、扩大规模、增加学科、征地等,几乎每所高校都在向综合大学集中,都希望开设各种门类的学科。结果,造成了相当一部分专业的“产能过剩”。同时,学校负债越来越重,教学质量则随着学校扩张速度过快、学科变化太频而越来越差。所谓的“985”和“211”,更多的也成为了学校偿债的资金通道,根本没有有效运用到学校教学、科研质量的提升上。
事实上,一所高校,到底有多大的社会影响,有多高的教学与科研质量,并不在政府的专项支持多少,而在于市场的接受度高低,亦即学校有没有与市场接轨,能不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为什么中国很多企业和投资者,宁可将资金资助给国外高校,也不愿资助给本国高校。并不是他们不爱国,而是资金给了中国的高校,并不能发生应有的作用。政府那么多的专项资金,有多少高校用到了刀刃上,又培养出多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毕业生。
中国的高校,必须通过改革,与市场接轨,必须让每一所高校都能公平地面对市场,而不是政府人为地将高校分为三流九等。即便要分,也应当让市场去分,让市场去将落后的高校淘汰掉。哈佛、牛津等国际知名大学,并不需要别人去吹捧,也不需要政府去刻意描述,就能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世人的心中,成为众多求学者仰望的学府,原因就在于,它们都是市场化的高校,是与市场完全接轨的高校,是面对市场进行公平竞争的高校。
所以,废除“985”和“211”等人为设置的不平等制度,给每位高校平等地进行市场竞争的机会,才能让中国的高校真正步入竞争者的行列。所谓的重点学科,学校一定会根据市场需要和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作出合理的选择,而不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拍脑袋。一旦形成这样的格局,中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才会增强,诺贝尔奖才能离我们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