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伸出橄榄枝,社会资本会不会响应


据媒体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26日公开发布了1043PPP项目,总投资约为1.97万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及运营。

 

据悉,此次发布的PPP项目范围涵盖水利设施、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所有项目都已明确项目所在地、所属行业、建设内容及规模、政府参与方式、拟采用的PPP模式、责任人及联系方式等信息,社会资本可积极联系参与。

 

国家发改委一下子发布了上千个PPP项目,投资总额接近2万亿,一方面,是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更好地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稳定经济增长。且这些项目都分布在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的领域,不会对未来发展留下隐患;另一方面,也是借这样的机会,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发挥社会资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有效地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值得关注的是,政府伸出的橄榄枝,能否得到社会资本的回应呢?要知道,去年地方政府也推出了一大批PPP项目,但是,得到社会资本响应的只有10%,其他的都成了政府的一厢情愿。因此,对今年国家发改委推出的PPP项目,最大的担心,就是社会资本会不会响应,会不会接受这些项目,并积极参与到建设中去。

 

需要社会资本把握好的是,虽然此次国家发改委公布的PPP项目,大多也是地方推荐的项目,但是,与此前地方政府公布的项目相比,至少有两大优势,一是这些项目都是国家层面认可的项目,也就是常说的国家级重点项目,无论在政策上还是项目审批的效率上,以及其他方面,都会比一般项目受到更多的重视与关注,不会出现有的项目那样的审批时间长、政策落实难、推进难度大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应当强得多,社会资本参与的热情也会高得多;二是这些项目是以国家发改委的名义正式对外发布的,那么,就被戴上了国家级重点项目的“头衔”。因此,在与社会资本的合作中,政府的信用意识和契约意识也会自然而然地强很多,而不需要对这些项目建设过程中以及建设以后的政府信用、政府契约意识等存多大担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也会有所增强,社会资本的担忧也会有效减少。

 

但是,也要看到,由于这些项目大多分布在基础设施和公共领域,不仅投资量巨大,而且回收周期也较长,象地铁、资源环境等项目,都需要通过特许经营权、收费权等慢慢地在今后的经营活动中逐步回收,有的项目,则需要通过政府的信用和契约,按照固定回报或定期回购的方式,很多年以后才能将投资收回。因此,社会资本有没有这样的耐心,还有多少对社会资本具有更大吸引力的领域和机会,也直接影响到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性。

 

事实也是如此,如果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充斥着前些年房地产业、地下金融等那样的暴利机会,对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同时,当前资本市场又充斥了新一轮暴利,很多社会资本也都跃跃欲试,到资本市场去获取最大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资本参与PPP的动力。比较乐观的想法是,如果社会资本通过资本市场获得的利益比较多,也可能反过来增强对PPP项目的投资信心和热情。

 

从总体上讲,这次国家发改委推出的PPP项目,是会引起社会资本的兴趣的,也是有较强的吸引力的。关键就看项目所在地的政府如何去与社会资本交流与沟通了,看如何为社会资本提供服务了。特别是政府提供固定回报或购买服务的项目,如何才能找到双方的切合点,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在未来的这段时间里,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社会资本不会不考虑这个方面。这无疑也给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增加了许多难度,带来更多风险。毕竟,资本是逐利的,没有足够的利益回报,是不可能接受PPP合作模式的。如果给予的回报太高,也面临很大的政治风险,地方政府又不能不考虑。

 

基本的观点是,政府应当在不违背原则、不脱离实际、不暗箱操作的情况下,作出更多让步,让社会资本得到更多利益。至少,可以算一笔如果政府一投资,会产生怎样的效果的账。这个账,从前些年政府融资平台向上已经足够能够看出。因为,如果此前有的项目也都以PPP的方式进行,政府的付出可能会少得多。既然如此,在项目洽谈时就适当多给社会资本一些利益,又何尝不可。所以,政府不仅要向社会资本伸出橄榄枝,还要让社会资本能够看到获得利益的希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