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约束性指标-丰收节交易会·万祥军:谋定粮食安全主动权


粮食约束性指标-丰收节交易会·万祥军:谋定粮食安全主动权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经信研究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哲商对话 万权采编:“此次疫情启示我们: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的主动权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谋定研究中国智库:对话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表示,必须坚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总量安全的高标准要求,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始终做到田里有粮,库里有粮,碗里也有粮。

碗里也有粮

谋定粮食安全主动权

万祥军说:“粮食是国之重器,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具备强大的粮食生产能力。”他表明,粮食事关生存,是保障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和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让粮食成为我们的软肋,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作为。

坚持藏粮于地。要保持足够的资源数量,努力实现粮食资源的永续利用。18亿亩耕地红线,17.5亿亩粮食播种面积,8亿亩稻谷、小麦口粮播种面积必须确保,到2022年建成10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强化科技支撑。创新发展生物技术、装备技术、降耗技术、信息技术等,增加粮食产出总量,提高粮食品质,增加粮食生产效益,减少自然、疫病灾害,抵御市场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创新土地制度,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集中化程度;优化经营制度,培育发展种粮家庭农场、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增强粮食生产效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粮食支持保护制度,形成可积极引导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财政、金融、保险、期货等多元政策工具和政策框架,激活粮食生产的主体、市场和要素。

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人口大国,确保十几亿人吃饭,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目前,国家农业产业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客观上也存在长期性挑战。 一是资源困境。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农情客观存在,且后备农业资源不足,农户数量多,户均农业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配置效率都不高,大国小农的格局将长期持续。

二 是科技困境。中国粮食单产水平不高,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单产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63%、65%、54%和52%,尖端农业科技缺失,基础性农业科研水平距发达国家尚有明显差距;三是市场困境。粮食生产成本高效益低,资源性农产品在全球缺乏竞争力,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粮食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结构性矛盾突出。


约束性指标

谋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民以食为天。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390亿斤,粮食产能已经连续6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实现了“十七连丰”,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大幅度高出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人均400公斤的水平。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解决了世界约20%人口的吃饭问题,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万祥军指出,在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生产形势不断向好的情况下,“十四五”规划还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并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并明确在“十四五”时期粮食产能要大于6.5亿吨。“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是基于对世情国情农情的深刻把握和对未来发展的战略远见。”万祥军表明。

一方面,世界粮食供给偏紧的局面并没有改变,提高粮食产能的约束性压力长期存在,产需总量缺口还会扩大。根据国际粮农组织2020年7月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2019年全球有近6.9亿人遭受饥饿,与2018年相比增加1000万,与5年前相比增加近6000万。陈萌山认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全球粮食减产或供应链断裂的风险依然存在,粮食安全同国运民生紧紧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我国中长期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稳定发展粮食存在一定压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说,必须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农情,不断打牢粮食安全的基础,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割麦栽秧两头忙,芒种打火夜插秧。”安徽凤台县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的农民一边忙着给新收获的小麦烘干,一边忙着整田插秧。“这两年稻子和小麦最低收购价又提高了,我们种粮放心!”合作社理事长陈宏斌的种粮底气越来越足,今年合作社种了3800多亩优质小麦,土地流转面积比上年增加了千余亩。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是夯牢大国之基的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必然要求。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表示,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必须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要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表示,在“三农”发展向好的历史进程中,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确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约束性指标,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表示。

@、指标既符合我国实际生产力水平,又能扛稳粮食安全责任

垄头金满地,又迎麦收季。“瞧这沉甸甸的麦粒,喜人!我们合作社流转的10万亩地,全都种上了小麦,今年又丰收啦!”河南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杰笑得很开心,他的合作社有成员203户,辐射带动周边5个乡镇的1.2万户农民,统一种植强筋小麦4万亩,还在附近6个县市设立分社,种植强筋小麦6万亩。

万祥军指出,把粮食产能定位在大于6.5亿吨,这是我国粮食消费总需求所决定的。他表明,虽然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产量高位运行,但粮食消费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消费,从广义上看,包括了全体居民粮食消费总量和加工业对粮食需求量的总和。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分析,6.5亿吨的粮食产能,可以满足“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消费总需求,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压舱石。依据原农业部2006年发布的《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年)》,到2020年,我国国内粮食总需求达到11300亿斤左右。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发展研究所粮食问题专家钟钰表示,对照2019年的粮食消费总量和2006年的规划,把“十四五”粮食产能定位在大于6.5亿吨,也就是1.3万亿斤以上,符合我国粮食消费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把粮食产能定位在大于6.5亿吨,这是我国土地产出能力所决定的。“耕地产出能力不仅在于耕地面积保有量,还在于单位耕地产出能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彦随说。

从耕地面积保障的产出能力看,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在17.5亿亩,其中,谷物播种面积达到14.69亿亩。耕地面积使用已经接近耕地保有量的极值。从单位耕地产出能力的实际水平看,2020年我国单位面积粮食产能为每亩382公斤。具体到谷物上,单位面积产能为每亩420公斤。粮食单位产出能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目前我国农业的科技贡献率达到60%。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表示,从我国耕地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看,“十四五”规划把粮食产能定位在6.5亿吨以上,既符合我国实际生产力水平,又能扛稳粮食安全责任。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备,确保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

在东北,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推广,让黑土地焕发生机。“用秸秆给土壤做被子,地更有劲儿了。”吉林农安县三岗镇亚宾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常亚宾算了一笔账,用了这项技术,每公顷土地少施化肥200公斤左右,粮食增产500余公斤。

粮食产能高于6.5亿吨,这一规划目标如何实现?

第一,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行得稳,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粮食生产制度供给要不断加强。

中央党校农业问题专家曾业松教授表示,“三稳”稳的就是粮食产能。稳政策,要强化粮食生产的制度供给。稳定完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举措,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产粮大县奖补政策。稳面积,要稳住永久基本农田、稳住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稳产量,要夯实农业基础,保障粮食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第二,从“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到“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从“四化同步”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体制机制要不断完善。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继2014年底建立起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今年我国推进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通过更好发挥粮食安全考核‘指挥棒’作用,优化完善考核评分标准,强化对稳住粮食生产的硬约束,推动形成党委政府齐抓共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合力。”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高粮食产能机制不断完善。张红宇表示,干部配备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优先安排,“四个优先”惠及农业农村发展,惠及乡村产业,同样惠及粮食产能提升。

第三,“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转型升级。

“两藏”,藏的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今明两年我国将确保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到2022年确保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我国已经全面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10.58亿亩划定任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优先向“两区”安排。

藏粮于技,要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实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加快选育和推广优质草种,加快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要强化降耗技术。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地膜覆盖等先进技术,减少农业用水总量,化肥、农药利用效率不断得到提升,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要通过“十四五”时期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

粮食约束性指标-丰收节交易会·万祥军:谋定粮食安全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