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丁一凡先生商榷


 

 

跟丁一凡先生商榷

 

在《价值中国》网上看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先生《印度不会发展成为下一个中国

标签:印度  中国》的文章,不知道是不是丁先生自己发表的,还是网站转发的。总觉得,这篇文章角度和立意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印度经济成为世界第三,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意味着印度发展迅猛。几年前,我们的媒体文章作者们还根本瞧不起印度,电视上常常把印度农村许多地方没有厕所、一些穷人甚至衣不蔽体、火车上挤满人、人畜混居的画面呈现给国人的,给国人的印象是印度贫穷落后。现在,居然印度成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真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以前,我们总爱说我们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其实,很多情况下,只是我们自己屏蔽了外界信息,是我们自己蒙蔽了我们自己的双眼罢了。让我好奇的是,印度国土面积只有298万平方公里,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沙漠面积也相当广阔,而且,它的人口一直紧跟中国,是世界第二多的,印度如何在人口众多而国土面积如此狭小的土地上创造经济增长奇迹的呢?

二、印度文盲多,教育落后,决不是发展的障碍。毛泽东死后,中国农村开始了分田到户的承包制,农民才开始摆脱吃不饱的状况。当时,中国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也是相当高的,但是,这反倒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动力和优势,这恐怕就是林毅夫先生所说的中国“比较优势”。

大量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纷纷来中国投资办厂,这大大改善了中国文盲或半文盲们的经济状况,同时,他们也在实践中、在工作中、在打工劳动中,学到了技术,开拓了视野,扩宽了见识,增长了知识和才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会因为经济不断发展、教育跟随发展而不断下降。今天中国人口的知识水平普遍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还是搞过去那一套,那么,中国文盲和半文盲比例还会相当高的。从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看,文盲比例决不是发展的障碍。

三、印度人排斥外资?印度的开放程度远高于中国,美国、欧洲跨国企业中,印度高管比例相当高,英国首相都是印裔人了,美国副总统都是美国人了,印度孟买二十多年前,就是国际服务外包大市,印度人或印裔人在软件科学、企业管理等方面相当有成就。只是因为印度人对财富的看淡,不愿意拥有更多的个人财富、新财富,他们热衷于自然财富、热衷于保护自然,才使得印度并没有发展人造生产力的动力。中国当年也担心外资入侵,也担心资本主义入侵。不少人认为,“资本主义”的美国、日本、欧洲企业来中国办厂,是来压迫、剥削中国人的。中国允许“资本主义”企业来中国办厂,是资本主义战胜社会主义的表现,他们内心不仅担心、排斥,甚至相当恐惧自己既得的利益会失去。丁先生说印度人对外资相当排斥,其实,这种情况,也是当年很多中国的心态,尤其是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们”。有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改革开放十年后,一个退休多年的老共产党员、老干部,到深圳去了一趟,认为深圳搞的不是社会主义,而资本主义。当他来到深圳某个地方,看到了广场上一面高高飘扬的国旗时,他立正、脱帽,向国旗敬礼,并说了几句话,大意是说自己在深圳了考察几天,只看到深圳这里还有社会主义。从八七反自由化、八九平定风波,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中国其实都客观地存在着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性质和方向的激烈争论。可是,被禁闭的大门一旦被打开,想关上,就难了,因为,民心民意是推动改革开放的根本和力量,改善民生是改革开放的根本需要和动力。所谓排斥外资,只不过是某些利益集团担心自己失去不公平的既得利益时的一种臆想和恐惧,最广大中国劳动人民群众是不会有这样担心的。

在我看来,丁先生的文章,犹如迷魂汤,可能会误导一些中国人,导致一些中国人沾沾自喜、夜郎自大、井底之蛙、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认为可以躺平躺赢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