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贾康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 曾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1954年出生,经济学博士,著名财经专家。现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财政部高级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税务学会、中国金融学会和中国国债协会常务理事,《财政研究》主编,北京市人民政府特聘专家,福建省人民政府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顾问,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天津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广东商学院等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多次参加国家经济政策制订的研究工作和主持或参加国内外多项课题,撰写和出版多部专著和数百篇论文。2002年6月24日受朱镕基总理之邀和2003年6月27日,2004年5月18日,2005年7月12日受温家宝总理之邀,2006年7月11日受胡锦涛总书记之邀座谈经济工作(被媒体称之为“中南海问策”)。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与财税制度改革


  世界经济正面临全球化逆潮的严峻挑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和中产阶层的减少,是导致民粹主义和孤立主义兴起,进而形成全球化逆潮的重要原因。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既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又是坚定推进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鉴于此,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与挪威城市区域研究所于2017年3月27-28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中改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共同举办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经济全球化新挑战、新动力”为主题的第九届中挪社会政策论坛暨第82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邀请来自中国、挪威和其他国家的专家学者、智库、企业...

Read more

美中都要减税,但中国切忌“东施效颦”


  近日美国特朗普政府公布减税方案,有媒体称这将掀起世界范围的减税潮,人们也在关注这一举措对中国可能形成的“竞争”影响乃至“冲击”,一时众说纷纭。我的基本看法试简述如下。

  一、减税是美国、中国的共同选项,并都有原已积累的理性认识和经验

  美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即有所称“里根经济学”所指导的减税实践;中国也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就在力行“减税让利,搞活企业”的方略——均已积累了相关经验,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当下,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需要继续加以消除的背景...

Read more

供给侧改革与“一带一路”内在契合


5月16日,2017年凤凰国际“一带一路”企业高峰论坛如火如荼进行。在“‘一带一路’版国际方案——中国何以联动各国打造全球‘获得感’”高峰对话环节,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贾康就“如何构建国家和企业多赢机制,及借助PPP等一些创新工具来推动企业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贾康将“一带一路”描述为“共赢和多赢”,要实现所在国民众的“获得感”,首先在于推进...

Read more

力求完成中国经济探底而企稳入常


  首先,作为研究者我谈一下对于年度目标及发展前景的基本看法。

  2017年两会上总理工作报告指出,我们今年的GDP增速目标是在6.5%左右,这样一个引导性、规划性的目标,显然是在可接受区间之内,因为我们从速度这个指标来看,“十三五”期间只要能够达到年均6.5%,再加上7000万贫困人口脱贫等等社会政策的托底,就有把握实现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一个基本目标(当然这是一个节点的目标)。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明6.5%增速目标后面,还有一句话:工作中可以根据情况争取更好的结果。我们认为在这个运行态势中间,实际的追求是以有质量的速度来对接从短期看到中长...

Read more

建议尽快建立征信业牌照发放制度


  近几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国务院政策性文件相继出台,勾画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宏伟蓝图并给出了重要指导。当前亟须抓紧落实文件精神促进我国征信行业发展,其中合理对接市场化机制是基本要领之一。

  目前征信业存在的争议和发展障碍

  央行在2015年初批准八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试点,但并没有正式颁发牌照,征信行业发展尚未完全破局,主要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

Read more

中等收入阶层只是个相对的定性概念


  第一是关于培育中等收入阶层的哲理取向和制度环境建设。我们这个讨论单元列出了“全球化”这个大方向,然后跟着讨论中等收入阶层的培育问题。

  我觉得在全球化大方向下,其内涵对接现在中国领导人在明确表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理念,这一理念引导之下的和平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共享发展,是全球化的客观的大潮流。

  其实追溯下来,这和中国人在历史上所说的追求“天下大同”的愿景、所信仰的“天下为公”,以及2016年中国的官方媒体反复提到的“初心”和“信仰&rdq...

Read more

中国经济增长空间仍居世界第一


  中国的增长空间对于全世界各个经济体来说,仍然是排在第一位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市场潜力之所在。中国增长空间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高科技化等,会提供一系列的机遇。

  新常态标志的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必然到来,而且现在已经在演变过程中的阶段转换。它的“新”大家已经清楚,但是这个“常”还没有实现。我们已经确切无疑地告别了GDP年均增长水平达到两位数的高速发展阶段,两位数的发展最后一次出现是在2010年中国成功抵御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之后。

  中高速增长新阶段的到来,其实符合一般经济体从世界范围来看的发展规律。中国在前几年已经进入...

Read more

房地产税不能照搬美国经验 要借鉴上海重庆


  在中国楼市、房市经历十多年多轮调控之后,中央决策层发出最新的关于寻求“治本”的重要指导意见。笔者在此文中就相关问题分几个层次做一些研讨。

  怎么看待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

  经过十多年波动中实际的“单边市”,中国房地产市场在2014年以后进入了明显分化的状态,演变成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其中“冰”的一边也焦虑,“火”的一边也焦虑。

  “冰”的城市很典型:“三去一降一补”作为中央强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入点,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是要去库存,...

Read more

西方经济理论救不了中国


  结构性改革必须发生在供给侧,实际上是一个解决有效供给制度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中国的结构性改革正在不断深化,需要有相应的经济基础作为理论支撑。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和我的同事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试图建立新的供给经济学框架。可以总结为三个“破除”和四个“建立”。

  “三个破除”:破除偏差,不一致和落后在目睹了世界金融危机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后,人们开始思考,为什么经济学家无法对危机进行准确的预测,并提出合理的解释与可行的解决方案?各国在运用经济理论处理危机时,该如何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人...

Read more

经济增速稳住后要有质量提高


  大家好!我作为研究者,想借这个机会用不长的时间谈一谈我对于宏观经济的基本认识框架,给大家提供一些在这方面观察和思考的参考意见。

  我知道在市场人士考虑一系列具体生产经营的战略、策略问题的时候,可能各位已经越来越推崇首先要“看大势”的哲理。这也符合中国人过去特别强调的思维方法上要“取势、明道”,接下来再“精术”。如果从宏观的大势上来看,中国最高决策层现在频繁的使用一个核心概念叫做“新常态”,中央的文件明确要求要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

  如果做一个最简要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