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与做住宅开发的同行们交流,大家多有苦尽甘来的感觉。97年8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将城市居民住宅开发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98年各商业银行拨出共一千亿人民币支持居民购房,99年停止实物分房实施货币分房制度,银行贷款利率一降再降,按揭贷款的期限99年9月始延长至30年并可高达七成……这一连串的利好消息来得太快、太集中,使得我等大有受宠若惊之感。真是“形势比人强”啊!
抚今追昔,感慨良多,这些年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在中国做地产难,在河南做地产更难。如今真可谓
“八年风雨坎坷路,一朝云开雾散时”
回想91年,当沿海城市掀起的地产开发热波及内地时,河南的地产市场仍是死水微澜。至92年4月,涌动的地产投资潮仍未能冲破政府有关部门的羁绊。5月下旬,当我与省建设银行和省建设投资总公司合资的“河南建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从省工商局领取了河南第一本“中外合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营业执照后,至93年底仅郑州市就成立了395家房地产开发企业。然而,这批企业好景不长。93年开始的宏观调控,将“期货、股票、房地产”作为上一轮“经济过热”的“罪魁祸首”,促使金融机构迅速向房地产企业关起了“水龙头”,使得一大批开发商的项目还未推向市场便胎死腹中。在以后的5年中,一些幸免于难的开发商也多是东拼西凑、苦苦挣扎。
这期间,他们对下至农民(土地拥有者),上至省市领导(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者),无不顶礼膜拜,求得信赖与支持。主管水、电、暖、通、气、交通、市政、建筑、规划等政府相关部门更是不敢怠慢,因为一环“卡壳”便全线“死火”。各开发企业主管项目的负责人为了陪酒一年往自己肚里灌二百斤白酒是件很平常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开发企业因熬不住而不得不退出市场,另操它业。
另外,房地产开发在国内属于新兴行业,市场配套程度很低,除土建、安装环节外,如项目策划、投资分析、营销、物业管理、家庭装饰等无不由开发商从头做起。因此可以说,在中国做地产开发,远比在香港、台湾、美国等地艰辛得多。
即使现在,中国地产人的日子其实也并不十分好过。说苦尽甘来,那是因为前些年的日子实在太苦。城市中巍然屹立的酒店、写字楼,那不是我们地产同胞的“墓碑”是什么?我们不能像国外地产人那样凭优秀项目从银行获得直接有效的支持,那是因为在那些“墓碑”上镌写着金融家们的难言之隐啊!所以,面对市场疲软、通货紧缩,面对经济适用房市场不规范运作带来的恶性竞争,我们在苦日子里鼓的那口气绝不能松。我们还得撑下去。
2000年,不能让王石“专美”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为1999年喝彩。这一年,我们的足球不负众望,一路高歌夺取了全国乙级联赛的冠军,申雪了上个赛季蒙受的不白之冤。河南省首家智能化小区“建业城市花园”第一期近七万平方米住宅年底交付使用,二期七万平方米住宅11月顺利动工,且创造了开盘3日内售出108套的新纪录……
尤其应该高兴的是,年初与王石兄和冯仑兄在哈尔滨亚伯利滑雪时把酒议定的住宅产业策略联盟的动议,一经抛出便得到了各路豪杰的热烈响应。先是8月在蓉城“秘密结盟”,继而于11月初在京城宣告了“中国城市房地产协作网络”正式成立。诚然,我们今天还无法估量这一“虚拟组织”能成多大气候,但可以相信,这17路于多年风雨中摸爬滚打闯杀出来的各地英豪,在中国商界创出新的辉煌将不会是一个神话!
“春江水暖鸭先知。”和我们一起看到住宅产业黎明曙光的还有那些手握重金的国际投资者们。他们对政策的敏感度绝不亚于我们这些干具体活的人。2000年5月企业成立8周年时,我们与国际投资基金的合作可望有个突破。果如此,整日里混迹于砌墙提瓦刀的生活就快要结束了。在资本运作市场,兴许我的ABC专业真的可以派上用场了。
冬去春来望2000,其实我明年最想干的一件事儿是在郑州建一个高尔夫球场。偌大个河南,近一亿人,竟没有一个球场!某些不打球的决策者也许不知道,如今在中国,高尔夫球场已被投资者作为一个地区开放程度的标志和城市生活的时尚了。
我建球场,绝不是“不务正业”,我是想把住宅建在球场边上,真正把绿色概念与住宅融为一体,迎合消费者的双重需求。99年接受《中国经营报》的专访时我曾把河南的投资环境喻为“盐碱地”,建球场这件事由我做,是尽我一份改善投资环境的义务。且不说“GOLF”4个字母代表“草地、氧气、阳光、步行”的说法是不是正宗,单一个“绿色鸦片”的美称足以显示此一运动的魅力了。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呆在办公区间的中年人,如能冲出文山会海走向球场,至少可以和众兄弟多作几年伴。
对于已有两年球龄的我来说,2000年的愿望一是稳定在100杆以内;二是和任志强兄、宋林兄一起把王石“拉下水”,不能总让他到西藏的高山上去“专美”。
在“盐碱地”上打高尔夫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