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泰坦尼克号想开去(之一)


人力资源开发部请我讲点东西,今天我就借这个机会从务虚的角度谈一些问题。有一句老话叫作“居不幽者思不远,身不约者智不广”。搬到金水花园后比较安静,给我提供了思考的机会。   《泰坦尼克号》我在香港看了三遍,看完这部影片,首先想到的是人生,其次想到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课题,最后想到的是建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人生需要目标,我们可以把每个人的人生目标比作泰坦尼克号所要达到的目的地。当你确定了人生目标之后,就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怎样顺利完成你的人生目标,就像泰坦尼克号要安全到达目的地一样?我们知道,泰坦尼克号是当时全世界最豪华的游艇,性能是最先进的,而且还设计了多种规避风险的方案,但最终为什么沉了?说明它有操作不当的地方,应变措施错误。如果当时不是扭转航向而是正面撞上冰山的话,也许未必会沉。泰坦尼克号的悲惨结局告诉我们:方式选择不当,生命之舟就会沉没。由此我想到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都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大约10年前,我在一些企业如外贸企业已经看到关于外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文件,可见国家在某些领域内已经开始探讨可持续发展问题了。如果我们能把个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想透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大体也就明白了,道理是一样的。   我觉得一个人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有所建树,有所成就,需要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认识自我。我到40岁才自己悟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遗憾为什么年轻的时候没有人给点拨一下。认识自我,我想应该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事,因为事物发展的主因是内因,在人生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内因是主要的。这个内因包括智力、性格等因素。一般人不容易正确地认识自我,一个人给自己画的像同别人给他画的像很可能不一样。正确地认识自我的能力是检验一个人成熟程度的标准。 二是认识生存环境。人生存的社会环境应该包含时间和空间两个概念。从空间上讲,我们面对的是郑州、河南、中国、世界;从时间上讲,我们面对的是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些都是对你的一生产生直接影响的生存环境。假设象武轶男这批年轻人赶上文化大革命,那么他们的心态就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对于20岁、30岁、40岁的人来讲,认识过去的20年和将来的20年是非常重要的。假设你对今后中国10年、20年的发展趋势没有一个很好的判断,那么你今后做任何抉择都将失去依据。像学考古的能来建业做销售员,肯定是他看到了今后的发展趋势。在今后的3到5年内,中国的整个社会意识形态都会发生很大的变革。朱 基总理就职时,有人以“商鞅变法”来比喻他面临的处境。如果对这一趋势无意识,那是很大的悲哀。所以必须多看书、多与朋友交谈,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要尽可能正确地把握,这样就可以为自己的定位提供很好的依据。 三是确立人生目标。当一个人正确认识了自己,又正确认识了生存环境的时候,就面临着第三件事情: 给自己定位,也即确立人生的目标。每个人的人生目标是不一样的,也不应该一样。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生存空间可能是一样的,但每个人的自身条件是不一样的。如果每个人都想当富豪,每个人都想当教授,或者每个人都想当方丈,是不现实的,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定位。 四是掌握实现人生目标的方法。当一个人给自己定位之后,所要做的事情是掌握一套方法。当你在这样的环境中,朝着那样一个目标走去的时候,需要采取什么样的路线,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也就是实现目标的方式和方法是什么呢?比如你选择做教师,就需要先把知识打牢固了,然后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生有一定的认识,掌握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等等,这才是保证你实现人生目标的必要条件。当你想去美国的时候,选择的是泰坦尼克号而不是别的船,由于选择的方法不当,决定你将和泰坦尼克号一起沉没。   前一段时间和北京的几个朋友在一起探讨企业发展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一个企业处在可持续发展状态下,即是成功企业;反过来讲,一个成功企业必须处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中。我认为一个企业如果想持续发展,必须具备七个条件。 一、正确的发展方向。前一段时间《中国房地产报》河南记者站站长孙军问我:“建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当时我是这样告诉他的:“建业的发展方向是以振兴民族为己任,以企业为本位,创造财富,完善自我。”我没有跟他讲我们要建一个老字号的房地产企业。因为再过20年、30年,可能房地产这个行业衰落了,或者到了“体验经济”的年代,有了更好的选择的时候,我们可能不做房地产而去做别的。所以一个正确的发展目标,对企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我想,像现在已经垮台的企业,如“河南三星”、“三仁集团”,在开始创办的时候,目标就是不正确的。它们是另外一种目标:以骗钱为方式,以享乐为目的。正因为它们的发展方向一开始就选错了,所以必然是短命的。一个没有正确发展方向的企业是不可能长久的! 二、合格的决策者。《大河报》现在正连载《大沉浮—中国改革风云人物追踪》,如果能够从头到尾看完,就会明白从1978年改革开放20年以来,一时多少豪杰,勇立时代潮头,但寿命都不是很长。真正的优秀决策者也有,如海尔的张瑞敏、万科的王石。任何一个优秀企业都必须拥有一个优秀的决策者!由于牟其中个性中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南德集团的衰落;由于史玉柱操作经验的不足,导致了巨人集团的困境;由于王遂舟个人的一些问题,导致了郑州亚细亚集团的窘况。一个优秀的决策者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必须具备对远景的勾画能力。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区别在哪?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管理者在数着苹果里的种子,而领导者在种子里看到了苹果。(2)必须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决策者的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行为方式,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决策人不可能是优秀的甚至合格的决策人。(3)勇气、坚强的忍耐力、面对困难一往无前舍我其谁的气概。这三个条件是作为优秀决策者的三大特质。 三、科学合理的机制。机制即机构、制度的总和。还可将其分为经营机制、管理机制、保障机制等。机制又形成了许多体系,如决策体系、组织体系、信息体系、投资分析体系、融资体系、管理体系等等。在我们建业集团,房地产开发公司、售房中心组成了经营体系,财务部和各级管理部组成了管理体系,人力资源开发部组成了保障体系。如果机构设置得不够科学,那么企业将出现混乱。郑州亚细亚集团之所以陷入困境就是因为机制出了问题,把本应分得十分清楚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混在了一起,把所有者的权益和管理者的权益混为一谈,分不清谁是老板,或者说人人都想当老板。结果,在外地设立了许多分公司(连锁商场),派出的人都以为自己是这个商场的老板,导致了今天的局面。所以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机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四、优秀的人才队伍。优秀企业能吸引优秀的人才,而当你有优秀的人才时,就可能设立一个机构,去做原先不能做的事情。建业的发展史上也有这样的例子。如果没有戴大洪和“香江”的一批酒店管理人员,就不可能在1994年成立建业俱乐部;没有聂章艳,就很难有现在的“小哈佛”。总之,企业发展得好了,优秀的人才自然就会过来,优秀的人才过来了,企业发展得就更好,从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建业在1995年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进的一批人才,从知识结构、文化层次上讲更合理、更优秀。没有这批优秀的人才群体就没有建业的今天。   关于人才问题,我在1996年认真思考过。我认为,目前优秀人才仍然集中在国家机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里面,而非国有单位里面的优秀人才仅占10%,甚至更少。为什么前一段时间非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想有大的发展不容易呢?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当你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不能把优秀的人才吸引过来。现在已经看到了这种势头,国家机关、大专院校的优秀人才已经开始进入一些优秀的民营企业。相信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深入进行,迫使更多的人下海的时候,我们所能选择的层面就更大了,获得优秀人才的机会就增多了,到那时我们的企业就会发展得更快。 五、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显然在政局动荡的国家如柬埔寨等,搞一个好企业是不可能的,好的企业只能在好的环境里生存。前段时间一个朋友说,河南这地方就是块盐碱地,发展环境不好,他的意思是与北京、上海相比,河南的投资环境不好。盐碱地是长不出好庄稼的,因此河南好企业相对较少。大环境决定了河南不可能出现像海尔那样的企业。当年万科的总裁王石拿了两三亿资金,想开发郑州市解放路书店那块地,来了一接触,这边的人又是要回扣又是要什么的,人家一看环境不行,走了。时隔4年之后,1996年王石再次来到郑州,看到咱们的金水花园,觉得不可思议。我就对他说:“这儿虽然是块盐碱地,但我就是喝盐碱水长大的,比较适应这个环境。”前一段时间省里开改善投资环境座谈会,我当时发言说:“我们建业的态度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面对现在的投资环境,我们总结了六字方针:适应、利用、改善。”也就是说要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善环境。正是因为投资环境不好,是一块“盐碱地”,喝不惯盐碱水的人都没有来,给了喝惯这种水的人一个机会,使他能够在这块土地上发展起来。假设这里投资环境很好,一、二级市场都很规范,三级市场也很成熟,那么大陆以外的地产商早就过来了。“长江实业”、“新鸿基”、“新世界”这些香港的大地产商,不用来多,来一个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建业了。所以我们正是适应了这种环境,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又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了这种环境。就像我们的金水花园,对郑州和河南投资环境的改善作出了我们的贡献。 六、正确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学习方法。思想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小平同志讲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陈云同志曾把他60年的革命经验总结成15个字,书赠上海市委全体领导:“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交换、比较、反复。”从我看到这15个字以后,就一直琢磨,越琢磨越有味道。这15个字如果消化理解了,足够享用一生。   当有了正确的思想方法后,我认为正确的工作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我自己总结了6个字:“积极、周密、有效”。学习方法呢,我想应该是(1)学实用的东西,即当即要用的东西;(2)学有用的东西,即现在不用,将来有用的东西;(3)学装饰的东西,即对工作没用,但可以“装点门面”的东西。像跳交际舞、弹钢琴,对搞房地产没有用,但可装饰门面。   如果没有一套正确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学习方法,那么意愿和结果就不能很好地统一。我们的农业公司工作态度是一流的,不亚于任何一个分公司,他们的工作意愿我想也是好的,可为什么结果不尽如人意呢?肯定是工作方法上出了问题。 七、较强的应变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企业如果没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泰坦尼克号沉船就是因为应变能力不强,没有想到转向后冰山会把整个船舷都划破了。眼前的例子,如郑州亚细亚集团,如果在五六年前就意识到今天商业的状况,就应该从当时的业态中跳出来。在1996年庆贺郑州亚细亚商场开业8周年时我说过,目前郑州的商业是“枣核”状,两头小:高档的百货公司少,几乎没有;像仓储式、便民店等大众化的也少;而像亚细亚这样档次的太多,在一平方公里内有8家。原先一个蛋糕4家吃,现在有8家吃,营业额和利润肯定要下来。再比如期货公司,两三年前金融政策比较宽松的时候,集资还没有被定为非法行为,大批期货公司靠集资起了家。当国家突然整顿非法集资的时候,很多当年在期货市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找不到感觉了。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当然,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样需要抵御风险的能力。比尔·盖茨跟政府叫板是因为他能抵御政府的压力。香港的大多数企业在去年10月份以前都没有意识到发生在泰国的金融危机会对香港产生影响,当金融危机波及到香港时,一大批企业破产了。像“百富勤”, 一个蒸蒸日上的企业,已经开始跟“美林”叫板了,结果在一夜之间垮掉。所以当政策、时局发生变化或发生其他突发性事件时,较强的应变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将显出其决定性的作用。 总之,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具备上面所说的七个条件,它就一定能够持续地发展。(未完待续)